色色一区二区三区,一本大道道久久九九AV综合,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综合亚洲国产2020

    <legend id="mljv4"><u id="mljv4"><blockquote id="mljv4"></blockquote></u></legend>

    <sub id="mljv4"><ol id="mljv4"><abbr id="mljv4"></abbr></ol></sub>
      <mark id="mljv4"></mark>
      人文藝術(shù) > 劉備為什么把兵權(quán)交給李嚴,而不是極為信任的諸葛亮?

      劉備為什么把兵權(quán)交給李嚴,而不是極為信任的諸葛亮?

      2020-11-03 08:01閱讀(61)

      劉備為什么把兵權(quán)交給李嚴,而不是極為信任的諸葛亮?:劉備從來也沒有把兵權(quán)交給李嚴,李嚴這個托孤大臣更多只是表面上的意義,而沒有太多實際的權(quán)力,蜀漢實際

      1

      劉備從來也沒有把兵權(quán)交給李嚴,李嚴這個托孤大臣更多只是表面上的意義,而沒有太多實際的權(quán)力,蜀漢實際權(quán)力全部掌握在諸葛亮手中。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任命諸葛亮為丞相,丞相在一個政權(quán)中意味著什么不言而喻,劉邦的丞相是蕭何,劉備的丞相是諸葛亮,劉邦對蕭何還有猜忌之心存在,可劉備對諸葛亮卻是極為信任。

      劉備與諸葛亮的交情,從隆中對的如魚得水,到劉備在前方征戰(zhàn),諸葛亮在后方鎮(zhèn)守城池,足兵足糧,兩人各取所長,分工明確。有人說劉備打仗不帶著諸葛亮就說明不信任諸葛亮,這絕對是最荒謬的謊言。

      如果你是劉備,你會讓一個不信任的人鎮(zhèn)守后方足兵足糧?你會讓一個不信任的人當這個政權(quán)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你會把自已身后的江山社稷、妻兒老小托付給一個不信任的人嗎?

      當然不會。

      劉備打仗不帶諸葛亮,讓諸葛亮鎮(zhèn)守后方是一種分工,都去前線打仗了,誰來鎮(zhèn)守后方?如果這也叫不信任,那荀彧和蕭何表示不服。

      劉備對諸葛亮是絕對的信任,但劉備對李嚴就不一樣了,諸葛亮是劉備一起創(chuàng)業(yè)的伙伴,但李嚴卻是從劉璋那里投降過來的,劉備托孤選了李嚴,一是因為李嚴有些才能,二是因為李嚴身份特殊。

      李嚴的身份是劉璋的舊部,但又與劉璋大部分舊部不一樣的是,李嚴也是荊州人,劉備奪取益州之后,手下有大量投降過來的劉璋舊部,主要有益州本地人和從外地進入益州的東州人,而李嚴可以視為東州人的代表。

      劉備托孤把李嚴拉上,與其是說托孤,還不如說是陪襯,除了諸葛亮,劉備政權(quán)再也沒有合適的人接受托孤了,劉備把李嚴拉上,是為了安撫和拉攏原來劉璋舊部中的東州人。

      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戰(zhàn)敗后,就開始考慮后事,先是把李嚴從太守位置上調(diào)到永安擔任尚書令,成為中樞機要官職,尚書令其實也就是皇帝處理政務(wù)的助手,位低而權(quán)重,也確定了李嚴的托孤大臣身份。

      劉備病重之際,托孤的安排是:改任李嚴為中都護,統(tǒng)管內(nèi)外軍事,鎮(zhèn)守永安,而諸葛亮的安排是:丞相領(lǐng)益州牧,開府治事,在成都輔佐皇帝劉禪。從這個安排,就能看出,李嚴無論是身份、地位還是權(quán)力,都無法與諸葛亮相比。

      劉備的這個安排真是讓人疑惑不解,既然李嚴是托孤大臣,為何要留下鎮(zhèn)守永安而遠離政治中心?既然是鎮(zhèn)守永安邊境,為何又是托孤大臣,這么遠怎么輔佐皇帝?

      再仔細研究一下李嚴的職位,你會發(fā)現(xiàn),李嚴雖然有托孤大臣之名,且有統(tǒng)領(lǐng)全國軍事之名,但無兵權(quán)之實,換句話說就是,李嚴只是個名義的全國軍事總司令,而沒有實際權(quán)力,或者說實際權(quán)力明顯不符身份。

      李嚴鎮(zhèn)守永安,永安是蜀漢與東吳的邊境,李嚴只不過算是蜀漢的一員封疆大吏而已,他手上的兵權(quán)也只有永安的駐軍而已,這是一支邊防軍,要知道蜀漢的都城在成都,除去邊境的邊防軍和各地的郡縣兵之外,蜀漢的中央軍是駐守在成都附近的。

      皇帝劉禪和諸葛亮是在成都的,諸葛亮如果要調(diào)兵需要李嚴同意嗎?根本不需要,如果不需要,李嚴算是哪門子的統(tǒng)領(lǐng)全國軍事呢?從各種情況來看,李嚴除了頂著全國最高軍事長官的名義之外,并沒有全國兵權(quán)之實。

      反而是諸葛亮擁有了蜀漢全國的兵權(quán),比如南征南中,是諸葛亮這個丞相率軍平定叛亂的,李嚴這個“最高軍事長官”在同一時間仍是駐守永安,再比如諸葛亮五次北伐期間,都是諸葛亮領(lǐng)導(dǎo)并親率軍隊北伐的,李嚴這個“最高軍事長官”卻在幫諸葛亮運輸糧食!

      李嚴只是運糧的好吧,哪來的兵權(quán)?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李嚴都沒有兵權(quán),最多也就是駐守在永安邊境地區(qū)的邊防軍歸李嚴管理,從種種事跡來看,李嚴被拉到中都護這個位置上就是個笑話,不過這個笑話就是劉備故意而為之的。

      再看看劉備的托孤,比如那句著名的托孤之語: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意思是: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國,成就大事。如果我這個兒子可以輔佐,請輔佐他,如果他無才能,你可以自己決定如何取舍。

      然后劉備又下詔令給劉禪說: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意思是:你與丞相一起從事,一定要把丞相當成父親一樣對待。

      看到了嗎?劉備托孤至始至終是在跟諸葛亮說的,包括交待諸葛亮如何取舍劉禪,包括交待自己的兒子對待諸葛亮要像父親一樣,重點是劉備在對諸葛亮交待,跟李嚴說過什么嗎?沒有。

      李嚴只是劉備托孤諸葛亮的陪襯而已,如果只托孤一個人,難免有人說閑話,多了一個李嚴,表面上是拉攏了東州人,實際上李嚴除了地位高了一些,權(quán)力并沒有增加,甚至連兵權(quán)都不見得比托孤前大多少,要知道李嚴當太守時,手下的郡縣兵都有數(shù)千,現(xiàn)在當中都護,乃至驃騎將軍時,基本上也和以前差不了多少。

      2

      劉備的高明之處在于他的知人善任,甘愿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自古軍政還是要分家的,劉備深知這個道理,他對于諸葛亮的賞識,并不僅僅在于他的軍事謀略,諸葛亮對于整體大局觀的把握才是難能可貴的。

      劉備對于諸葛亮并非完全信任,他若還活著,他必然有辦法駕馭這位孔明先生,但他明知自己時日不多,也才有了白帝城托孤這感人一幕。

      確實能夠扛起整個劉家基業(yè)的,缺了孔明先生必定不可,但諸葛亮的太過于光明磊落,反而讓劉備的擔心成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劉備臨死前的開悟

      劉備雖死,但整個劉家基業(yè)也需要有人打理,諸葛亮無疑是最佳人選,但要是將所有的軍政大權(quán)都交給他管理,未免有點太過于魯莽草率了。

      古代帝王和丞相的關(guān)系,一般都是相互制衡,當時諸葛亮身為丞相,雖說在輔佐帝王劉禪,但其實是憑借一己之力扛起整個帝國大業(yè),既當皇帝又當丞相,如果再手握兵權(quán),那就是赤裸裸的獨裁,劉備再蠢也不可能那么做。

      之所以將兵權(quán)交給李嚴,必然有其道理。說實話,劉備手下的軍事人才還真不少,但為何偏偏選了個李嚴,很大程度上就歸功其出身地域,里面是當時地地道道的蜀地本地人,自然也更熟悉周邊地理環(huán)境,能夠依山傍勢,帶兵作戰(zhàn)能充分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

      當然想象是美好的,事實卻給劉備狠狠打了臉。

      劉備所選中的李嚴,最終和諸葛亮處處針鋒相對,兩人不僅沒有起到應(yīng)有的制衡作用,還適得其反。

      劉備也算是體恤了諸葛亮一回,既是軍權(quán)又是政權(quán)都讓諸葛亮掌控,即使諸葛亮沒有反叛之心,但在當時有過實際操作經(jīng)驗的劉備,明知此事極為不靠譜,一方面要分心,另一方面兩頭都不能全力以赴,到底是負責治理,還是帶兵出外征戰(zhàn),很多時候面臨兩難抉擇。

      累是一方面,如果不能合理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一方有難,一定會影響到另一方。卻不料諸葛亮壓根不領(lǐng)情,諸葛亮對于權(quán)力的渴望還是有的,但并非直接篡位奪權(quán)。

      當時位居丞相的諸葛亮和劉備初定的李嚴意見不合,李嚴要求要和諸葛亮平起平坐,而且在軍權(quán)上要爭奪更大的話語權(quán),但諸葛亮容不得他半點反駁,并沒有深入了解治理之道的諸葛亮,必然不會同意李嚴的做法。

      最終兩人賭氣,諸葛亮親自帶兵作戰(zhàn),李嚴負責后方糧草供應(yīng),但他卻玩了諸葛亮一把,最終北伐的失敗,更讓諸葛亮認為李嚴極不靠譜。

      劉備的一廂情愿,卻不料弄巧成拙

      按照劉備的初衷,一方面是為了制約手下的權(quán)力,避免最終威脅到劉家基業(yè)的安危,另一方面也是讓他們各司其職,找準自身定位。

      但劉備未免有點太想當然了,只要劉備還活著,這樣的安排或許還受用,但他死了,必定會發(fā)生動蕩。

      李嚴的軍事才能有之,諸葛亮的治國方略有之,想當年李嚴也是憑借5000兵力,剿殺了數(shù)倍于自己的山賊,跟隨劉備征戰(zhàn)多年,實戰(zhàn)經(jīng)驗顯然更豐富。

      本來他繼承兵權(quán)也無可厚非,若要將兵權(quán)交給諸葛亮,實戰(zhàn)經(jīng)驗不足,對蜀地的地形也沒有完全的掌握,不亞于紙上談兵的風險。

      3

      嚴格地說,劉備并沒有把兵權(quán)交給李嚴,而是在諸葛亮手中。

      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戰(zhàn)敗兵敗退到永安以后一病不起。此時他年事已高,自知時日無多,于是開始為身后事進行準備。對于劉備來說,他的長子劉禪年紀尚幼,而蜀漢剛剛經(jīng)歷了一次慘敗,內(nèi)憂外患,顯然需要安排得力的人輔佐。
      劉備首先把丞相諸葛亮從成都召到永安,托孤于他,并要求劉禪“事之如父”。此外劉備還遺詔尚書令李嚴和諸葛亮共同輔佐劉禪,并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tǒng)內(nèi)外軍事,留鎮(zhèn)永安。

      如果光從表面看,似乎是劉備把兵權(quán)交給了李嚴。很多人因此認為劉備不信任諸葛亮,不過實際上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還是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個人,對李嚴的安排是另有玄機。

      雖然按照劉備的遺詔李嚴總管蜀漢內(nèi)外軍事,但是劉備卻把他留在了永安,而不是和諸葛亮一起回成都。李嚴作為顧命大臣卻不在中樞,這么一來根本無法對蜀漢軍政事務(wù)施加影響,他的職權(quán)勢必受到很大的限制。

      此外劉備在臨終前還任命趙云為中護軍。中護軍和中都護一樣,都可以掌管禁軍,但是趙云身在成都,直接管理著禁軍,李嚴對禁軍的影響力也非常有限。

      所以后來諸葛亮南征南蠻,北伐雍涼都并沒有通過李嚴就可以輕松調(diào)動部隊。顯然李嚴這個“統(tǒng)內(nèi)外軍事”完全成了一個空話。他真正能指揮的,也就是駐守永安的兩萬蜀軍而已。

      劉備在世時,諸葛亮就以丞相身份錄尚書事,可以代表劉備處理政務(wù)。張飛死后又兼任司隸校尉一職,掌管了監(jiān)察之權(quán),可以說權(quán)力極大。此時他又是顧命大臣,權(quán)力更重,李嚴遠在永安,手中控制的兵力又有限,顯然不可能真的對諸葛亮有太大的制約力。

      劉備不是什么政治新手,如果真的不信任諸葛亮的話,絕對不會做出這種安排。劉備的真正意圖,還是為了安撫蜀漢集團中的東州派。

      劉備的手下有一直跟著他的元老派、在荊州招攬的荊州派、在益州招降的原劉璋部下三個系統(tǒng)。而劉璋部下又分外來的東州派和本土的益州派兩派。

      在丟失荊州和夷陵之敗以后,劉備倚重的元老派和荊州派受到很大打擊,而且失去了補充來源。這種情況下,拉攏同樣是外來戶的東州派共同壓制益州本土勢力就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李嚴就是出身東州派,把他任命為顧命大臣顯然就是向東州派示好,加強三個外來派系之間的團結(jié),在這個內(nèi)憂外患的時候共同穩(wěn)固局勢。

      但是劉備對李嚴沒諸葛亮那么信任,自然也不可能真的給他和諸葛亮抗衡的權(quán)力。所以才會出現(xiàn)這么不合常理的安排,李嚴空有托孤之命,卻沒有相應(yīng)的權(quán)力。

      4

      這是一個誤會。

      劉備令人困惑的遺命

      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并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tǒng)內(nèi)外軍事,留鎮(zhèn)永安!度龂.李嚴傳》

      “劉備以李嚴掌兵權(quán)”的說法來自上面的記載。

      這個任命令人感覺有些自相矛盾。

      首先,“統(tǒng)內(nèi)外軍事”到底是什么意思?

      這確實是史書上唯一一次出現(xiàn)的說法。

      三國時期,掌握最高軍權(quán)的任命,用的都是“督中外軍事”。

      曹真、曹爽、司馬懿、姜維、諸葛恪、孫峻,全部都是用“督中外軍事”。

      李嚴的這個統(tǒng)中外軍事,是個什么意思?

      會不會這里的“統(tǒng)中外軍事”就是“督中外軍事”的意思呢?

      不會!

      曹真、曹爽、司馬懿、姜維、諸葛恪等人,獲得“督中外軍事”權(quán)力時,或已是大將軍,或已是太傅,都已是最高職位的大臣。

      李嚴一個中都護,如何掌管中外軍事呢?

      其次,“留鎮(zhèn)永安”顯得與中都護、“統(tǒng)中外軍事”自相矛盾。

      中都護,是中軍的重要職務(wù),自然要隨中軍一起行動。

      可是,劉備死后,中軍自然要隨劉禪回到成都,李嚴留在永安,如何行使中都護的職責呢?

      而偏居永安的李嚴,又如何統(tǒng)內(nèi)外軍事呢?

      虛銜

      事實上,劉備對李嚴的任命,基本上都是以“尊崇為主”:名頭很響,但都留了后手,不給實權(quán)。

      劉備在永安時,李嚴被任命為尚書令。

      西漢后期到東漢中期,這是一個職權(quán)極高的職務(wù),被稱為“三獨坐”之一,是直接對君主負責執(zhí)行一切政令的首腦!

      可是,東漢后期,當大將軍、三公錄尚書事時,尚書令就被壓制下去了。

      而蜀漢一開國,諸葛亮就已經(jīng)以丞相錄尚書事了!

      李嚴“統(tǒng)中外軍事”的名號也是如此。

      曹丕以曹真“督中外軍事”,是在廢除了相國之位之后。即沒有明確首輔的情況下,“督中外軍事”才有意義。

      可是,劉備以李嚴“統(tǒng)中外軍事”的同時,又令后主對諸葛亮“以父事之”,明確以諸葛亮為首輔!

      意思很明顯:李嚴的“統(tǒng)中外軍事”,只是一個名號!

      李嚴,并沒有真的掌握軍權(quán)!

      蜀漢統(tǒng)治的一貫作法

      有學(xué)者對蜀漢政權(quán)有職有籍可考者做過統(tǒng)計:一共189人。其中,隨劉備、張飛的北方故舊22人,11.64%,諸葛亮等荊州人士66人,34.6%,巴蜀集團(含東州派、益州派)92人,48.1%,馬超、姜維等隴西人士9人,4.7%。

      從數(shù)據(jù)上看,巴蜀集團人士的比重是最高的,占了近一半。

      可是,觀整個蜀漢歷史,幾乎沒有巴蜀集團人物在中央擔任過實權(quán)大的重要的職務(wù)!

      作為外來統(tǒng)治者,蜀漢集團一直不敢對巴蜀人士以實權(quán)相托,他們更喜歡用虛銜拉攏!

      此后,諸葛亮要召李嚴到漢中,再次祭出這個招數(shù):以李嚴為驃騎大將軍。

      只是···這不過又是一個虛名而已!

      李嚴不是制衡諸葛亮的棋子

      許多朋友認為劉備以李嚴來制衡諸葛亮。

      其實,夷陵之戰(zhàn)后,當時的蜀漢已經(jīng)疲弱不堪,劉備哪里還有資本來玩制衡術(shù),制造內(nèi)部權(quán)力斗爭呢?

      當時,制衡的基本方式是:以宗親集團、功臣集團一起輔政。其中,宗親集團是主要的“監(jiān)護人”。

      可是··劉備沒有靠譜的宗親集團呀!

      人為制造一個與諸葛亮抗衡的李嚴,刻意制造權(quán)力斗爭,結(jié)果有三個:

      1、諸葛亮敗了,李嚴掌權(quán)。那么,蜀漢江山更安全嗎?

      2、李嚴敗了。那么,制造這出競爭干啥呢?

      3、久拖不決,勾心斗角,本就最弱的蜀漢越搞越亂。

      顯然,劉備沒有必要非要找人來制衡諸葛亮!

      而且,李嚴,無論是資歷、威望還是資源都完全不可能拿來制衡諸葛亮呀!

      何況,李嚴為人孤傲,人際關(guān)系并不好,完全不是一個權(quán)利游戲的玩家呀!

      所以,劉備即便要找人制衡諸葛亮,也是不會找李嚴!


      總的來說,李嚴雖然確實也是托孤之臣,獲得了很高的尊崇,但他并不是制衡諸葛亮的棋子,更沒有掌管軍權(quán)。

      蜀漢集團一直在拉攏巴蜀人士,但多以尊崇和地方權(quán)力為主,至于敏感的軍權(quán),是不敢托付的!

      5

      劉備知人善用,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大權(quán)不能握在一人之手,劉備在白帝城托孤之際,同時委任諸葛亮、李嚴為托孤大臣,之際上就是分權(quán)之舉。

      夷陵之戰(zhàn)后劉備敗退永安一病不起,劉備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決定在白帝城托孤。長子劉禪年齡尚幼,大量人才喪失,讓蜀漢內(nèi)憂外患,劉備選擇這個時候托孤,要有能臣,諸葛亮、李嚴就被找到永安進行托孤。劉備永安托孤之際,沒將兵權(quán)交給諸葛亮,選擇李嚴掌控兵權(quán),這是為何?

      權(quán)利平衡才能確保政權(quán)穩(wěn)定

      劉備為一代天子,深知平衡權(quán)勢關(guān)鍵,諸葛亮若掌控全部權(quán)利,不利于蜀漢政權(quán)。為確保諸葛亮不一家獨大,設(shè)置個輔政大臣,才能確保劉禪皇位穩(wěn)定。

      劉備認為諸葛亮算是個蕭何一樣人物,不用上戰(zhàn)場,只需為蜀漢守護后方既可。劉備能將后勤給予諸葛亮,看得出對他很是信任,李嚴就不一樣了,他算是投降過來的,將李嚴選為輔臣,一方面他一定才能,還有就是蜀漢確實已無人才。

      夷陵之敗后,元老派、荊州派遭遇毀滅性打擊,蜀漢政權(quán)人才大量流失,為確保政權(quán)穩(wěn)固,選擇能臣守護江山。諸葛亮是最佳人選,李嚴只能算是個陪襯,只為拉攏劉璋舊部及東州派。

      李嚴只能算個無實權(quán)軍事統(tǒng)帥

      夷陵戰(zhàn)敗后,李嚴被快速提拔,從太守之位升到皇帝助手,確立其托孤之臣地位。劉備病重之際,李嚴掌權(quán)內(nèi)外軍權(quán),駐守永安。諸葛亮留守成都,輔佐劉禪治理朝政,從這里能看出,李嚴地位不如諸葛亮。

      李嚴常駐永安,讓這位蜀漢軍事統(tǒng)帥,變成一個虛位。他除了永安附近兵馬并調(diào)動,調(diào)動不了蜀漢中央軍。諸葛亮若想用兵,根本不需找李嚴,只需讓劉禪點頭既可。李嚴想掌控蜀漢軍權(quán)不可能事情,只算空頭司令沒啥實權(quán)。諸葛亮北伐期間,李嚴只負責后勤事務(wù)。

      李嚴從頭到尾并無實權(quán),只是掛個蜀漢軍事統(tǒng)帥虛職,根本沒啥實權(quán)。諸葛亮想用兵只需劉禪同意即可,劉禪對諸葛亮本就信任,將一切大權(quán)均交給諸葛亮,你說李嚴能有啥權(quán)利,劉備這樣安排只不過為安排蜀漢政權(quán)內(nèi)部穩(wěn)定。

      綜合所述:

      劉備創(chuàng)業(yè)之初,除元老派一直跟隨在其身邊,荊州派、益州派、東州派分別于先后加入劉備集團。夷陵之戰(zhàn)后,元老派、荊州派遭到沉重打擊,益州派無能臣能穩(wěn)定局面,諸葛亮、李嚴兩人本是有才能之人,為確保蜀漢政權(quán)穩(wěn)定,啟用兩人方為上策,這樣能確保蜀漢政權(quán)穩(wěn)定。

      李嚴從頭代為就是陪襯,安排諸葛亮單獨輔政,必引起非議,為封住大眾之口,給李嚴輔臣之位又如何,蜀漢穩(wěn)定高于一切。

      6

      劉備看清楚了諸葛亮的本來面目,但為時已晚,把兵權(quán)給李嚴是最后一搏。

      第一,隆中對荊益分兵削弱劉備兵力;

      第二,取荊州,置關(guān)羽與魏吳之間必敗之地,關(guān)羽剛愎自用難當一面,致使荊州軍團覆滅;

      第三,進讒言害死劉封;

      第四,夷陵之戰(zhàn),敗在糧草不濟,是諸葛亮失職之過,或諸葛亮能力不濟,或故意為之。

      第五,白帝托孤(223年)——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劉備所言:“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實為看穿諸葛包藏禍心而無奈的吶喊,寄僥幸于諸葛良心發(fā)現(xiàn)。同時責成李嚴、諸葛亮輔佐少主,李嚴統(tǒng)領(lǐng)內(nèi)外軍事(“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并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tǒng)內(nèi)外軍事,留鎮(zhèn)永安”。見《三國志·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目的是制衡諸葛亮以昭然若揭,而結(jié)果大相徑庭,唯一的答案就是“政變”!

      第六,自領(lǐng)益州牧意義重大!蜀國原本僅有兩州:荊州和益州而已,關(guān)羽一死,荊州已失,從此僅剩下益州。諸葛亮自領(lǐng)益州牧,意味著諸葛亮成了蜀國第一軍政首長(請注意啊,前任益州牧是劉備),從此,劉禪、李嚴、魏延諸輩皆為陪襯。

      7

      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二十四日,漢帝劉備駕崩于永安宮,時年六十三歲,上謚號昭烈帝,葬于惠陵,完結(jié)了他的屢敗屢戰(zhàn)、波浪壯闊的一生。

      居無何,太子劉禪繼位為帝,蜀漢進入了劉后主時代,在劉后主時代的前十一年,任誰都知道,蜀漢的軍政大權(quán),掌握在了丞相諸葛亮的手里,而在當時,蜀漢的托孤大臣,明文規(guī)定有著兩人,第二人,便是尚書令李嚴。

      那么,真的如題主所問的那樣,劉備將兵權(quán),交給了李嚴嗎?答案是,是也不是。因為劉備的確給了李嚴兵權(quán),但不是蜀漢全國的兵權(quán),具體來說,是永安都督區(qū)的絕對兵權(quán),而至于蜀漢全國的軍權(quán),自然還是交給了諸葛亮,為什么呢?


      劉備駕崩時,諸葛亮為丞相領(lǐng)司隸校尉,而李嚴只是尚書令,所謂的尚書令,指的是東漢以來,在皇帝周圍所形成的進一步的內(nèi)朝辦事機構(gòu),逐漸架空外朝三公級別官員,以尚書令為首,是一個時間段里朝廷的第一實權(quán)行政首腦。

      但是自漢末以后,何進、董卓、曹操等人先后以大將軍、相國、大司空、丞相等行使實際權(quán)力,使得尚書臺再次被架空,雖然曹魏的尚書令還具體負責朝廷政務(wù),但是權(quán)歸丞相幕府,尚書令是位居于丞相之下的。

      到了劉備集團,第一任尚書令是法正,不過彼時是漢中王府的尚書令,這一職務(wù)的出現(xiàn),其目的很顯然,有著制約諸葛亮當時的軍師將軍以及署左將軍府事的職務(wù),后期法正過世,劉備稱帝,再次恢復(fù)了丞相與尚書令并存的制度。


      是為諸葛亮是丞相,劉巴、李嚴等東州派接任第二任第三任尚書令,可以說,在劉備時代,因為當時蜀漢局勢在兩三年內(nèi)的驟然變化,使得丞相與尚書令之間的制約或者說負責區(qū)域基本還沒有突顯出來。

      而加之諸葛亮在劉備集團的地位,以及劉備稱帝后的冊封順序,丞相儼然是朝廷百官之長,超過了尚書令的職權(quán)。

      劉備駕崩后,諸葛亮在托孤大臣的位次是第一位,且有了劉備自己所說的劉禪不行,君可自取,以及讓劉禪兄弟以父示之,等等安排,使得諸葛亮的地位再一次毋庸置疑。


      而相比之下,李嚴只是尚書令領(lǐng)中都護的身份,鎮(zhèn)守永安地區(qū),中都護是什么職位?按理說,有權(quán)掌管禁軍,可是問題是,李嚴一直在永安,根本沒有前往成都,他到哪里去掌管禁軍?而彼時的中領(lǐng)軍以及后來的制約李嚴的永安護軍是陳到,所以,李嚴的中都護自始至終都沒有掌控到除了永安地區(qū)以外的軍隊。

      在這之后不久,諸葛亮成為了益州牧,是為蜀漢各地行政的最高首腦,加之丞相,其權(quán)力更是達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但是,劉備也許是忌憚這種局面的出現(xiàn),因此,他給李嚴留下了至少兩萬軍隊的掌控權(quán),以及江州到永安地區(qū)的地盤。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諸葛亮二次北伐的時候,曾經(jīng)下詔李嚴率軍兩萬支援,坐鎮(zhèn)漢中,可是李嚴拒絕不奉詔命,且最后諸葛亮雖然將其調(diào)往江州,改由陳到駐守永安,但李嚴實際仍然對永安有著相當?shù)挠绊憽?/p>

      直到建興九年后,李嚴被廢黜,諸葛亮與李嚴雙權(quán)并存的局面,實際上一直存在了快十年之久,這也從側(cè)面證明了,李嚴的手里,的確有著部分兵權(quán)的存在。

      因此,劉備駕崩前,的確給了李嚴一定的兵權(quán),但絕對不是大部,主要的絕對的兵權(quán),依舊是掌握在了諸葛亮的手里的。

      8

      劉備白帝城托孤,任命了兩位輔政大臣,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其中將兵權(quán)給了李嚴,很多人覺得這是為了制衡諸葛亮,那么這種猜測是真的嗎?有人說,劉備這么做,是在給兒子劉禪鋪路,讓那些權(quán)位高的大臣相互制衡,從而營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

      其實,劉備在臨死之前,蜀國的境地非常不樂觀,荊州丟了,益州多處謀反,魏蜀不共戴天,蜀吳交惡,而且夷陵之戰(zhàn),國力也打沒了。此時的蜀國風雨飄搖,隨時會滅亡,我想劉備這時候滅有心思去琢磨怎么擠兌諸葛亮。

      劉備有沒有想過把兵權(quán)交給諸葛亮?

      一、劉備可能本來就沒有想把兵權(quán)全部交給諸葛亮。

      雖然說在白帝城托孤的時候,劉備肺腑之言告知諸葛亮,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行,他就可以取代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仔細看一下劉備的話,前面是各種感情的鋪墊,說他們兩個之間的關(guān)系有多好多好,后面又說可以取代自己的孩子,如果諸葛亮真的取代了自己的孩子,那是不是說明他們兩個的感情不值錢了?所以說可能是劉備打的感情牌,其實并不想讓諸葛亮來掌管兵權(quán)。

      二、劉備對諸葛亮不太信任。

      雖然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天下劉伯溫諸葛亮的能力是很強的,但是劉備并不是完全的信任諸葛亮,這種不信任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就是諸葛亮缺少領(lǐng)兵的經(jīng)驗,相對于來說,李嚴領(lǐng)兵的經(jīng)驗更豐富一點,此外,諸葛亮能力太強了,劉備擔心諸葛亮?xí)殧埓髾?quán),所以劉備在白帝城托孤的時候才會把軍權(quán)和行政權(quán)分別交給李嚴和諸葛亮。

      劉備為什么把兵權(quán)交給李嚴,而不是極為信任的諸葛亮?

      一、希望二大勢力團結(jié)

      首先劉備帶著自己的荊州派打下蜀中之后,為了更好的管理蜀中,就啟用了一大批的蜀中的人才以及勢力,劉備在倆個政權(quán)之間的平衡確保了政權(quán)的穩(wěn)定,蜀漢朝廷的兩大政治勢力,分別是以諸葛亮為核心的荊州勢力,和李李嚴為核心的蜀中勢力。劉備當然希望他去世后,這兩大勢力能團結(jié)一心,輔佐幼主劉禪。所以李嚴也是托孤重臣,讓諸葛亮掌握政權(quán),而李嚴掌握兵權(quán)。

      二、帝王的心機

      劉備托孤給諸葛亮與李嚴,是要均衡朝中的勢力,以免一方做大,即使無法長期平衡,也要在劉禪成人之前,這兩種勢力是相對均衡的,劉備在這方面做得很好,諸葛亮與李嚴的政治斗爭橫跨了近十年,等到了這種均衡力量失去平衡而傾斜的時候,劉禪也已經(jīng)長大成人了。劉備的深謀遠慮,知人善任,知道劉禪繼位后需要強大的力量支持,但是這股力量不能過于強大而失去制衡后無法控制,所以劉備托孤李嚴與諸葛亮,而且還有漢中魏延,這兩種力量制衡著諸葛亮,劉備的托孤之舉可謂深謀遠慮,心思久遠。

      三、李嚴能力突出,深受劉備信賴

      李嚴原是劉璋部下,在綿竹歸降劉備,被任命為裨將軍。在218年,盜賊馬秦、高勝等數(shù)萬人在資中縣作亂,此時劉備率主力在漢中與曹操鏖戰(zhàn),李嚴僅用臨時召集的五千人馬輕松平定。

      李嚴有主見,有性格,辦事果斷。李嚴這個人很有主見,辦事果斷,雷厲風行,經(jīng)常和同僚發(fā)生沖突。在劉備看來,這不是什么缺點,只有這樣性格的人才敢和諸葛亮叫真,發(fā)揮其作用,如果把位置留給一個唯唯諾諾的人,哪能牽制住諸葛亮呢。

      結(jié)語

      所以劉備臨終前寧愿把自己的兵權(quán)交給李嚴都不愿意給諸葛亮。但盡管劉備做好了一切的防備,諸葛亮最后還是扳倒了李嚴,不過可能是劉備比較多慮了,諸葛亮后來輔助了劉嬋,并且教會了他如何治國。

      9

      簡單來說,劉備并沒有把全部兵權(quán)交給李嚴。


      對于一個帝制王朝而言,老皇帝最想交兵權(quán)(如果他有的話)自然是新皇帝,除非新主年幼不能自理,否則完全沒有必要把兵權(quán)交給大臣,而在幼主繼位的情況下,基本沒有老皇帝能放心地把兵權(quán)交給一個人,至少要進行分權(quán)。

      以劉備為例,繼位的劉禪正值十七八歲,說大幾乎沒有政治經(jīng)驗,說小也不是東漢那種常見的幼兒皇帝,應(yīng)當說,這是一個需要大臣輔佐卻不能全權(quán)架空的年紀。由于這個原因,即便劉備托孤諸葛亮被傳為千古佳話,劉備也沒有把蜀漢全權(quán)交付給諸葛亮,至少是安排了一個副手——李嚴。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載:三月,先主病篤,托孤于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三國志·蜀書·李嚴傳》載: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并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tǒng)內(nèi)外軍事,留鎮(zhèn)永安。

      從這些記載來看,李嚴顯然是有兵權(quán)的,但壓根達不到統(tǒng)御全國兵權(quán)的標準,因為他不在成都。


      距離對于權(quán)力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在劉備去世后的蜀漢,最大的權(quán)力來源無疑是皇帝劉禪,別管先帝怎么器重你,劉禪一紙詔書,你該降職還得降職。然而劉禪待在成都,李嚴卻被劉備命令鎮(zhèn)守永安,這樣的距離怎么“統(tǒng)內(nèi)外軍事”?畢竟劉禪可不是漢獻帝那樣的傀儡,李嚴也不是曹操那種實際的權(quán)力中心,能夠做到遙控朝政。

      整個三國,其實只有李嚴這一個“統(tǒng)內(nèi)外軍事”,我們不能單純從字面上理解是統(tǒng)帥中央與地方的軍隊,像曹魏的“都督中外諸軍事”聽著挺像回事,其實只是統(tǒng)率中央軍,并不涉及地方。

      李嚴的職權(quán)也相當于此,在劉備去世后,南中叛亂,蜀漢的后方出現(xiàn)震動劉,如果李嚴真有全國兵權(quán),自當調(diào)動軍隊鎮(zhèn)壓叛亂,可實際上,李嚴只有權(quán)寫信安撫一下。


      《三國志·蜀書·呂凱傳》載:時雍闿等聞先主薨于永安,驕黠滋甚。都護李嚴與闿書六紙,解喻利害。

      這封信當然沒起到什么作用,最后還是諸葛亮親自出馬南征,用軍事勝利來穩(wěn)固后方。

      李嚴寫信是因為他曾在劉備北伐漢中期間獨自擊敗過南中叛軍,在南中有一定威望,而在平叛戰(zhàn)爭中全程缺席,很可能是因為南中并非他的轄區(qū),他完全管不到南中的軍事。

      同樣的,鎮(zhèn)守漢中的魏延也從沒有被李嚴領(lǐng)導(dǎo)過,李嚴所能管轄的只有永安的地方軍和當初東征時留守永安的中央軍,這莫非就是內(nèi)外的來源?

      總的來說,劉備死后,蜀漢的最高兵權(quán)應(yīng)該是直接由劉禪繼承了,李嚴所獲得的只是東部重鎮(zhèn)永安的軍隊統(tǒng)帥權(quán),因為夷陵之戰(zhàn)慘敗及孫劉關(guān)系尚未恢復(fù),東部威脅極大,需要大員鎮(zhèn)守,劉備才特命他留守永安。

      10

      劉備是政治家,政治家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就必須要考慮周密一些,長久一些。畢竟他冒著生命打江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是他去世了,也要把自己的江山,妥妥的交到自己的兒子劉禪手里。而當時劉禪比較小,所以,不得已劉備只能讓他信得過的大臣,來輔佐劉禪,等劉禪長大之后,然后再把權(quán)利還給他。

      既然是要給劉禪找輔佐大臣,那肯定就要想,要如何保證不讓大臣手握重權(quán),欺負劉禪甚至是想把劉禪給踢下臺,自己取而代之。

      若是真的出現(xiàn)這種情況,那他劉備的江山,豈不是就白打了。

      所以,在劉備再三的考慮之下,他覺得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幾個不同的大臣的手里,畢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劉禪不會被架空。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劉備把政治方面的權(quán)利,交給了諸葛亮。也就是說除了軍事方面的事情,諸葛亮可以全權(quán)處理。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擔任的是丞相之職,主要是管理內(nèi)政。

      三國時期,丞相之職的權(quán)利是很大的,可以說除了還沒有長大的劉禪,就是他諸葛亮最大了。

      諸葛亮有這么大的權(quán)利,劉備也是不放心的。

      說白了就是必須要找一個人,在必要的時候,來制約諸葛亮,所以,劉備就很聰明的,把這個軍權(quán)交給李嚴了。

      李嚴屬于是蜀國本地土生土長的人,諸葛亮和劉備都是從別的地方,搬遷到蜀國去的。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李嚴和諸葛亮屬于是不同的政治派系。

      他們可以相互制約對方,以達到共同維系小皇帝利益的目的。

      所以,劉備把政務(wù)大權(quán)交給諸葛亮,把軍事大權(quán)交給李嚴,目的就是想讓他們之間相互制約,任何人都不要有非非之想。

      否則,另一方就有權(quán)利,把不服從的一方給干掉。同時也給小皇帝上了一道保險。

      這就是為什么劉備不把軍權(quán)交給諸葛亮的原因,畢竟軍政大權(quán)一把抓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

      這樣很容易出現(xiàn)大臣專權(quán),欺負小皇帝,甚至是廢掉小皇帝的可能。

      當然了這只是劉備自己的想法,正所謂想象是美好的,事實是殘酷的。實際上劉備去世之后,諸葛亮還是軍政大權(quán)一把抓了,不但如此,他還把李嚴給趕回了家。

      當然了諸葛亮不是權(quán)臣,他之所以要把李嚴給趕回家,是因為李嚴不作為,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李嚴故意不給諸葛亮供糧,導(dǎo)致諸葛亮在前方打仗糧食供應(yīng)不上,不得不撤軍。

      所以,諸葛亮回來之后,一氣之下,就把李嚴給趕回家了。劉備生前考慮的種種假設(shè),一下子就被諸葛亮給破解了。

      還好,諸葛亮的道德水平比較高,他一直都是在盡心盡力的輔佐劉禪,并沒有什么非非之想。

      相關(guān)問答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