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為什么被誅九族?如何評價他的功過?:主父偃是漢武帝時期的一位寵臣。武帝當(dāng)政時期,主要有兩項工作:第一件事是對匈奴開戰(zhàn),拔掉懸在大漢王朝頭上的這把
主父偃是漢武帝時期的一位寵臣。武帝當(dāng)政時期,主要有兩項工作:第一件事是對匈奴開戰(zhàn),拔掉懸在大漢王朝頭上的這把利劍;另一件就是加強中央集權(quán)。
在對匈奴用兵這件事上,漢武帝重用衛(wèi)青、霍去病這些著名將領(lǐng),成效顯著。而在加強中央集權(quán)方面,漢武帝重用了主父偃。主父偃主要做了三件事,深得漢武帝寵信。
最著名的一件就是——“推恩令”。在武帝初期,各個諸侯國的實力和特權(quán)已經(jīng)嚴重威脅到了中央權(quán)利的發(fā)揮。于是,主父偃向武帝獻策:現(xiàn)在各個諸侯國土地肥沃,兵強馬壯,在和平時期,驕奢淫逸。到了戰(zhàn)亂時期,又會相互勾結(jié),對抗中央,所以,他們的實力必須得到削弱?梢宰屩T侯王把他們的封地分更給自己所有的兒子們,現(xiàn)在只是長子得到繼承權(quán)而其他兒子無尺寸之地,這樣與仁孝之道向悖。
推恩令的實施,一舉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解決了漢武帝十分頭疼的問題,主父偃深得器重,一年內(nèi)連續(xù)升遷四次,由郎中令一路升到中大夫。
削完了諸侯國,主父偃又把眼光瞄向了郡國的豪強和游俠。他向漢武帝建議,把聚財三十萬金的豪強和以武力抗擊朝廷的游俠全部遷到茂陵居住,統(tǒng)一管理,以免出現(xiàn)暴亂。
第三件事就是“遷邊固民”。當(dāng)衛(wèi)青擊敗白羊王和樓煩王之后,河套地區(qū)如何固守成了難題。主父偃建議,向河套地區(qū)移民,并且在那里修筑邊城,以民養(yǎng)兵,以兵護民。這一策略和明朝的熊廷弼為對抗遼東女真提出的“修邊并堡”、“實內(nèi)固外”的策略有異曲同工之妙。
主父偃官居高位,深得武帝信任,原本可以封侯拜相,安度余生?墒,沒過多久,就被漢武帝誅滅九族,是在可惜!
在《史記》里,司馬遷說主父偃當(dāng)政時,朝中大臣莫不贊譽又加,而當(dāng)他身獲加誅,朝臣又口誅筆伐,悲之!
主父偃被抓,源于一件嫁女事件。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想把自己的外孫女嫁個諸侯王,找個好人家。手下有一個宦官叫徐甲,早年在齊國呆過,向太后提出可以促成齊王和她的外孫女的姻緣,王太后很欣慰,命令徐甲盡快辦成此事。原本很機密的一件事被主父偃知道了,他想把女兒也要嫁給齊王,讓徐甲做一個順水人情,徐甲沒多想,一口答應(yīng)了。
徐畏出發(fā)了,到了齊國,向齊王的母親紀太后說明來意,沒想到紀太后勃然大怒,一口回絕。因為他正在做一件事情,想把自己年幼的表妹嫁給齊王,齊王不喜歡,紀太后就讓自己的女兒,也就是齊王的姐姐去辦一件事,讓她把宮女和齊王隔開,心想如果沒有宮女在身邊,齊王自然喜歡她表妹。沒成想,出了大事,齊王和他姐姐好上了,簡直違背常理!
紀太后為此非常王惱火,正巧徐甲來提親,他把徐甲罵了個狗血噴頭——你是個什么東西,早年在齊國是最窮的,走投無路,凈身去做了宦官,有何資格來和我說話!
事情搞砸了,徐甲向王太后復(fù)命說,齊王很喜歡這當(dāng)親事,臣唯恐齊王有燕王一樣的愛好。(燕王和他女兒有違背常倫之事,被主父偃告發(fā),畏罪自殺。)
此事作罷,主父偃認為齊王看不起他。這輩子,他最害怕的就是別人看不起他。自己早年學(xué)習(xí)縱橫之術(shù),在齊國處處收到排擠,無處安身,游歷到了燕國、趙國、中山國,仍然得不到重用,一打聽,原來,當(dāng)今皇帝改變愛好了——獨尊儒術(shù)。
于是,主父偃從頭開始學(xué)習(xí)《詩》、《書》、《禮》、《易》、《春秋》以及百家學(xué)說,苦學(xué)十年,西出函谷關(guān),投靠衛(wèi)子夫的弟弟衛(wèi)青,希望衛(wèi)青引薦。
左等右等,眼看盤纏用的差不多了,就是不見漢武帝召見,主父偃不想再等了,直接向漢武帝上書,奏章上寫的啥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封奏章一遞上去,漢武帝立馬召見了他。
既然齊王得罪了他,他能搬倒劉氏宗親嗎?主父偃上書漢武帝:齊地乃富庶之地,每天的貿(mào)易稅收就有24萬兩之多,如此重要的地方如果不是您的親兄弟當(dāng)一把手,那可是損失大了(齊王自劉肥開始,至武帝時期,是武帝的遠房堂弟)。我又聽說齊王和他姐姐有染,如此敗壞大漢名聲的事情必須徹查。
漢武帝命令主父偃為齊國國相調(diào)查此事。主父偃先抓了齊王周圍的人,嚴刑逼供,讓他們都供出齊王的事情。齊王聽說后,非常害怕,深信自己將是燕王一樣的結(jié)局,畏罪自殺。這樣一來,主父偃就成了害死齊王的第一責(zé)任人。齊王死后,因其無后,封地被奪。
而趙王劉彭祖聽說這件事情后,第一個站出來告發(fā)主父偃貪污受賄上千金,他之所以提出“推恩令”是因為他收到了諸侯國世子們送去的錢財。
趙王之所以告發(fā)主父偃,是因為自己也有同樣的事情發(fā)生(亂倫),主父偃早年流亡趙國,倍受冷落,如今燕王、齊王已死,接下來會不會是我趙王?
漢武帝逮捕了主父偃交給廷尉審理。這是大臣紛紛上奏,說主父偃收受賄賂,不行賄,就會遭到主父偃的打擊報復(fù)。
正如主父偃所說:“我顛肺流離四十載,窮困是父母不認,兄弟反目,賓客離去,如今發(fā)達了,來日無多,我就是要倒行逆施,生不能食五鼎,死了也要五鼎烹!
年輕時的世態(tài)炎涼,給他的刺激太大,他要把自己當(dāng)年受到的冷落加倍的奉還出去。例如他剛到齊國,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當(dāng)年嘲笑他的賓客召集到一塊,扔下五百金讓他們?nèi),搶完了對他們說:“當(dāng)年嘲笑我的人,如今離城千里去迎接我,如今我贈予你們五百金,從此以后,誰也不要踏進我主父偃的家門,從此割金斷義!
主父偃奮斗兩次,終獲成功。他是一個有才華的人,但是他人際關(guān)系處理的太差,無論走到哪里處處樹敵,即使他所做的事業(yè)對武帝有莫大的好處,但是,也會遭到別人的彈劾,把事情引向不利的一面。
主父偃被捕后,武帝本不想殺他。這是御史大夫,兼丞相公孫弘站出來說:“不殺主父偃,難以平眾怒,朝臣以為,陛下利用主父偃收其封地,奪其爵位,打擊宗親子弟!
聽此一言,漢武帝誅殺主父偃九族。
主父偃為了心中的夢想,飽經(jīng)滄桑40年余,償盡心酸,一朝大智《推恩令》出,突然草根變大亨,屌絲變巨賈,從此得意忘形,私己欲、罪同僚、驚皇族,最終被漢武帝滅族。正應(yīng)了一句西方諺語:“上帝想要一個人滅亡,必先令其瘋狂。”
人物背景:主父偃,齊國臨淄(今山東臨淄)人,出身貧寒﹐少時主修縱橫之道,后學(xué)《易》﹑《春秋》、百家之言,一生癡迷權(quán)貴。
主父偃出生于寒門之家,從小學(xué)習(xí)蘇秦、張儀的縱橫之道,并不適合當(dāng)時儒家的主流文化,因此在齊一直難有作為。為此他又轉(zhuǎn)學(xué)儒家的《易》、《春秋》等諸子百家學(xué)說,發(fā)展并不理想,反而備受齊地儒士排斥,生活難以為繼。
無奈之下,主父偃打算效仿先賢孔子的故事,周游列國。然而,當(dāng)他經(jīng)過北方的燕、趙、中山等國時,因為一無家世,二無錢財,所以多遭冷遇白眼。為此,他又將目光放到了國都長安,并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賓客身份投到衛(wèi)青府上。經(jīng)交談,衛(wèi)青也很佩服主父偃的才能,因此屢次向漢武帝推薦,但是漢武帝卻沒有當(dāng)回事。時日稍長,主父偃更感生活窘迫,且賓客又非常討厭他,深感難以立足,因此他針對朝廷存在的弊端,給漢武帝上書進言,也是打算次日離開前的最后一搏。上書共講九件事,一為勸諫用兵匈奴,八為律法制度。
不得不說,主父偃這個人很不會做人,在家鄉(xiāng)時別人排斥他,游歷時別人不待見他,在衛(wèi)府時賓客討厭他。
雖然主父偃非常不會做人,但是漢武帝看了他的上書后,卻是大感興趣,當(dāng)晚便詔見了主父偃。一番交談后,漢武帝竟生出相見恨晚之意。此后主父偃又多次上書漢武帝,因此更加受到漢武帝重用,一年之內(nèi)從謁者、中郎,再到中大夫,被破格連遷四次,進而成為了漢武帝身邊的大紅人。
此事,無形中打破了人們對于做人與成功的普遍認識。
《史記》:朝呈暮見。
其實,當(dāng)時的主父偃已做好次日清早離開的準備,若再晚半日也許主父偃已經(jīng)離開了長安;蛟S歷史上就不會出現(xiàn)為世人稱道的《推恩令》,但是同樣也不會出現(xiàn)被誅族的悲慘遭遇吧。正如古語所言:“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從此,50余歲(漢書記載他曾游歷40余載,所以此時至少已有50余歲)的主父偃踏上了仕途的康莊大道。原本朝中沒有一個官員喜歡他,但是當(dāng)他成為漢武帝身邊的紅人后,這些官員紛至沓來,賀禮不斷、奉承不絕。因此,老年發(fā)跡的主父偃漸漸迷失在了官場的漩渦之中難以自拔,行事囂張跋扈、忘乎所以。
漢朝時,朝廷實行的是百官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制,丞相則是皇上身邊的第一大助手。但是,這個第一大助手可能會存在專權(quán)的隱患。為了進一步鞏固皇上的專制權(quán)力,因此漢武帝時期,在朝堂上決策國事以丞相的意見為主,同時他又在宮中另行設(shè)立內(nèi)朝,決策國事時則以漢武帝為主。而當(dāng)時主父偃的身份則是內(nèi)朝漢武帝身邊的專職顧問,對于整個國家的軍政皆有極強的影響力。
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主父偃提出了“削藩”的《推恩令》,一舉解決了漢武帝頭痛許久的諸侯王國問題。
期間,漢武帝為了《推恩令》的順利實施,委派主父偃監(jiān)督各諸侯國以及朝中大臣的反映。不幾日,主父偃將燕王所做的不法之事奏報漢武帝,漢武帝大怒,燕王害怕之下自殺身亡。接著,主父偃又舉報了一批官員的不法行為,皆被漢武帝依法處置。事后,朝廷官員都很害怕他查到自己頭上,因此爭相重金賄賂,主父偃一時風(fēng)光無限。可見,這些官員的屁股之下并不干凈,或許歷史上的多數(shù)官員盡皆如此吧。
對此,孔車(也就是唯一為其收尸之人)提醒主父偃,你這樣太過了,小心出問題。但是主父偃卻瘋狂道:“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耳。”意為就算付出再大的代價,也要活的轟轟烈烈。
期間,齊王劉次昌的封地是漢武帝時最大的諸侯國。當(dāng)有人向漢武帝奏報齊王劉次昌做出了有違人倫大道的行為,漢武帝當(dāng)即任主父偃為齊國相,命他前去查明此事。其實,在此之前,主父偃想將女兒許配給齊王,結(jié)果被齊王果斷拒絕,因此雙方結(jié)怨。元朔二年(前127),當(dāng)齊王得知主父偃已被漢武帝任命為齊國相時,心知其人睚眥必報,自己本身又有許多的不檢點行為,因此恐懼之下選擇自盡而死。但是他在自殺前卻給主父偃埋下了一顆致命的“炸彈”,寫了一封遺書給趙王,聲稱自己是被主父偃逼死的。
接著,趙王又帶著這封遺書前去漢武帝面前告御狀,舉報主父偃受收賄賂、逼死齊王,欲令皇上和諸親族之間產(chǎn)生仇隙,其心歹毒。接著,漢武漢便命廷尉將其押解回京進行審訊。
《史記》記載:主父偃當(dāng)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正所謂:墻倒眾人推。這下,主父偃不會做人的弊端開始爆發(fā)。各諸侯國、朝廷官員紛紛彈劾主父偃,要求朝廷嚴懲酷吏。這時,漢武帝難以決斷,便問丞相公孫弘應(yīng)該怎樣懲處為好,其實是在為處置主父偃找個借口,畢竟是自己重用之人,這一問明顯就是多余的。當(dāng)時,公孫弘回了一句:“陛下不殺主父偃,不足以平息諸侯之火,不足以給天下一個交待!边@下漢武帝放心了,為給天下人一個交待,就只好犧牲主父偃了。很快,主父偃及族人皆被誅殺。
《漢書·主父偃傳》記載:“齊王自殺無后,國除為郡,入漢,偃本首惡,非誅偃無以謝天下。乃遂族偃!
或許這些只是主父偃死的表面現(xiàn)象,其實當(dāng)他擁立衛(wèi)子夫為皇后之時,便已埋下了生命的隱患。從當(dāng)初衛(wèi)青舉薦主父偃的事情上就可看出,漢武帝并不想衛(wèi)氏勢力繼續(xù)膨脹,而主父偃的所作所為卻是在推動衛(wèi)氏勢力的膨脹;蛟S,正應(yīng)了那句俗語:“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此時主父偃的光和熱已經(jīng)燃盡,正好用最后的生命為平息諸侯王的怒火做出最后的一點貢獻吧。
但是令人驚疑的是,所誅族人中卻并不包括其父母和兄弟姐妹。為何呢?
主父偃剛到齊國之時,便將父母、兄弟、姐妹、宗族、好友等親人召集一起進行酒宴,宴上他拿出500金,對著大家說:“雖然你們曾經(jīng)是我的親人,但是你們一直沒有把我當(dāng)成親人,而我也同樣沒有拿你們當(dāng)親人,這500金權(quán)當(dāng)還清當(dāng)初親情,從此互不相欠,恩斷義絕,再無瓜葛。天地為證,百姓為證!
可以說,從這一刻起,主父偃已然同父母、兄弟、姐妹、宗族、好友等親人劃清了界線,而漢武帝所誅其族,也不過是主父偃自己家中的妻子兒女、家人等。
雖然主父姓氏罕見,但是如今的北京、上海、山東臨沂、山東羅莊、平邑、廈門、遼寧沈陽等地均有分布。
或許,當(dāng)主父偃豪言:“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耳。”之時,便已經(jīng)預(yù)料到了日后下場,所以才有了500金斷情絕恩之舉。
主父偃對當(dāng)時的漢帝國有三大百年之功:
推恩令。徹底消除了開國以來無法解決的諸侯王坐大禍亂政的隱患問題,其主要是將大諸侯的封地由歷來的長子繼承,分解分封到其所有子孫共同繼承,這樣一直分封繼承下去,只需數(shù)年后,不動一兵一卒,原來強大的各諸侯王封地便會逐漸瓦解消失。
茂陵移民。將天下豪強一同遷往茂陵之地,既消除了豪強禍亂地方的隱患,又充實了京師的人口實力,更有利于維護京師的安全,從此天下唯有皇家獨大?芍^:“內(nèi)實京師,外銷奸猾,強干弱枝!
修筑朔方城。相當(dāng)于建了一個對付匈奴的前沿根據(jù)地和咽喉要塞,無論是屯軍屯田,還是中轉(zhuǎn)作戰(zhàn),極大地減少了作戰(zhàn)轉(zhuǎn)運的成本,可謂對匈奴作戰(zhàn)的“百年大計”。
這些,應(yīng)為主父偃一生之功,而囂張跋扈、任意胡則為其過吧。
雖然主父偃以頑強的毅力和執(zhí)著的夢想,經(jīng)過40余載的窮困奮斗,最終實現(xiàn)了人生的逆襲,但是當(dāng)他達到人生最輝煌的階段時,卻沒能剎住駛往欲壑難填的富貴車輪,結(jié)果落了個身死族滅的可悲下場。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簡單來說,主父偃沒被誅殺九族,那時候最多就誅三族,主父偃被殺的原因是太囂張且被漢武帝賣了。
漢武帝被作為千古一帝,跟秦始皇并列,他的一項重要成就就是巧妙地解決了封國問題,而主父偃,正是漢武帝的參謀,他就是漢武帝手中一把專門對付諸侯的鋒利大砍刀。
主父偃出身貧寒,早年學(xué)長短縱橫之術(shù)。但這東西在戰(zhàn)火紛飛的戰(zhàn)國時代吃香,在實行無為而治的漢初卻遭到了雪藏,主父偃苦學(xué)多年,卻仍一事無成。
轉(zhuǎn)眼他就到了中年,聽說當(dāng)今天子漢武帝重視儒術(shù),就跑去改學(xué)《周易》、《春秋》這些儒家經(jīng)典?赡苁怯X得多學(xué)多用,他同時也學(xué)習(xí)其他學(xué)派的思想,因此遭到了儒生的排擠,在齊地混不下去了,于是北上云游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但都未受到禮遇。
郁郁不得志的主父偃為了碰碰運氣,決定前往都城長安。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抵達長安。
主父偃覺得自己一介平民,直接上書怕是很難獲得皇帝召見,就打算先去拜見一位大人物,他拜見的大人物就是漢武帝的小舅子大將軍衛(wèi)青。
衛(wèi)青接見了主父偃,并對他的才華表示贊許,多次向漢武帝引薦,但都無結(jié)果。
失望不已的主父偃決定再試最后一把,他直接上書漢武帝,結(jié)果漢武帝真的看了他的奏疏,當(dāng)天就召見他。一番交談后,漢武帝很是滿意,將主父偃提拔為郎中。
當(dāng)官后,主父偃做了不少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建議實行推恩令,推恩令的內(nèi)容很簡單,廣布恩澤,凡是諸侯子孫,都可以分得諸侯一塊地盤。那個年代,哪個諸侯王還沒幾個兒子?這樣慢慢分下去,諸侯勢力越來越弱,自然無力與中央抗衡,漢景帝動用軍隊武力都沒辦成的事,就這么被漢武帝用一道詔令就解決了。
當(dāng)然,推恩令只是削弱了諸侯王的實力,要想增強中央的實力,慢慢等待諸侯王自然死亡,再把封地分給他們的兒子們是不夠的,周期太長了,需要一個推手與推恩令互補,時不時地找個借口廢掉一些諸侯,將他們的土地收歸中央。
主父偃,很自然地契合了這個角色。
或許是因為早年經(jīng)歷,主父偃形成了睚眥必報的性格,加上他之前在齊地、燕地多次碰壁,他覺得得要點補償。
得勢后的主父偃開始收錢,還是毫無顧忌地收,有人勸他適可而止,主交偃直接懟了回去:“臣結(jié)發(fā)游學(xué)四十余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亨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簡單說就是窮日子我過了四十幾年,爹媽不理我,兄弟不鳥我,真正的英雄,活著的時候不能享受五鼎食肉的高規(guī)格待遇,死也要死在煮肉的大鼎中。我老了,離家鄉(xiāng)又很遠,我要用暴行來報復(fù)他們。“
在《史記·伍子胥列傳》中有一句\"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是伍子胥說的,不知主父偃是不是要向他學(xué)習(xí)。
主父偃的確是說到做到,在尊立衛(wèi)子夫等重大問題上站對隊后,他迎來了一年四次升遷的輝煌,同時也迫不及待地展開他的報復(fù)行動,以往得罪過他的人,全都加以罪名,收監(jiān)治罪。
因為之前的碰壁,主父偃遷怒于當(dāng)?shù)氐闹T侯王,在接下來的數(shù)年間,他憑著自己了不得的文章口才,像一把開了鋒的刀,對著那些諸侯王可勁地砍,而漢武帝出于自己的目的,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還推波助瀾。
第一個倒霉的是燕王劉定國,說起來劉定國也是無惡不作之徒,主父偃搞他是證據(jù)確鑿、名正言順。
劉定國臭名昭著,他先是霸占了父親的小妾,生下一個兒子;接著又把弟弟的老婆搶了,占為己有;甚至還與三個女兒通奸,簡直禽獸不如。
后來劉定國想殺肥如令郢人,郢人跟劉定國魚死網(wǎng)破,跑去告發(fā)劉定國的罪行,卻被劉定國先行滅口,不過郢人的弟弟也去告發(fā)了,正好撞在主父偃手里。
主父偃迅速向最高領(lǐng)導(dǎo)請示,漢武帝召開公卿大會討論,主父偃極力建議處死劉定國,漢武帝同意了,劉定國最后自殺而死,燕國廢除。
第二個被砍掉的是齊王劉次昌。他是劉邦長子劉肥的孫子,算起來,也是漢武帝的遠房堂兄弟,但不好意思,漢武帝盯上了你那富裕的齊地,既然你沒有獻地的覺悟,而且自己還不檢點,那就去見太祖高皇帝吧。
劉次昌的感情生活可謂非;靵y,他的王后竟是他媽紀太后的妹妹,也就是他的阿姨!而從劉次昌對王后的態(tài)度來看,他顯然不喜歡這位阿姨,估計是老太太硬塞給他的。
劉次昌不喜歡王后,紀太后急了,讓長女也就是劉次昌的姐姐整頓劉次昌的后宮,阻止其他女人接近劉次昌,以期讓劉次昌回心轉(zhuǎn)意,結(jié)果劉次昌竟然跟姐姐好上了!
接下來,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想把自己的女兒(漢武帝同母異父的姐姐,王太后是二婚)嫁給諸侯王,宦官徐甲是齊國人,就說齊王怎么怎么好,于是王太后就派徐甲去齊國說這門親事。
主父偃是齊人,他也想讓自己的女兒嫁進齊王宮,也托徐甲一起說。徐甲對紀太后說了,紀太后自然是不爽,皇太后惹不起,主父偃她還惹不起嗎,就在徐甲面前大罵主父偃高攀。
徐甲回去后以劉定國的例子勸王太后,王太后于是打消了嫁女的念頭,主父偃則瞬間開啟報復(fù)模式,告發(fā)劉次昌亂倫,漢武帝任命他為齊相查證。結(jié)果當(dāng)然是板上釘釘?shù),劉次昌畏罪自殺,無后,齊國廢除。
主父偃兩次出手,搞的都是亂倫的諸侯王,這下可嚇壞了劉彭祖,因為他趙王的太子劉丹就是跟姐妹亂倫的,照主父偃這節(jié)奏,下一個就是他們家啊。
于是趁著主父偃還在齊國、遠離長安的功夫,劉彭祖趕緊跑去跟漢武帝報告,舉報主父偃貪污、謀害齊王。
其實漢武帝心里清楚得很,主父偃受賄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漢武帝能不知道?只不過漢武帝這時候需要能吏,廉潔的事先放一放。不過齊王在主父偃查案期間自盡,的確要給個說法,不然那一群感受到威脅的諸侯王聯(lián)合發(fā)難,對漢武帝也是一大麻煩,畢竟此時削藩還不徹底。
漢武帝于是下令把主父偃收監(jiān),原本漢武帝的意思是過一段時間就把他放出來,有人求情就更好,順著臺階下。然而,主父偃的人緣實在太差,跟誰都不對付,在公孫弘的帶頭主張下,所有人都落井下石,主張?zhí)幩乐鞲纲取?/p>
漢武帝無奈,只得殺了主父偃。可憐主父偃生前門客數(shù)千,死后卻無一人為他收尸,只有洨人孔車埋葬他,令人唏噓。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主父偃的評價是:”主父偃當(dāng)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對比主父偃曾經(jīng)的話語,半生蹉跎、受盡白眼,這種結(jié)果他可能早就料到了吧。
主父偃是齊地臨菑(今山東臨淄)人,他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卻得到了漢武帝的破格重用,最后官至中大夫之職。他一生最大的功績莫過于向漢武帝進言實行“推恩令”,鞏固了漢帝國的中央皇權(quán)。
漢高祖劉邦認為秦朝之滅亡的原因在于秦沒有分封同姓為王,導(dǎo)致中央失去屏障。為了確保劉氏江山的穩(wěn)固,劉邦在開國初期大肆分封同姓為王。然后這種做法很明顯是錯誤的,如此大肆分封的結(jié)果就是諸侯國的勢力大增,并且嚴重威脅到了中央朝廷。
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諸侯國的勢力一直都是朝廷所面臨的巨大難題。
漢文帝在位時,賈誼有鑒于淮南王劉安、濟北王劉興居的叛亂,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漢文帝雖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賈誼的建議,但是沒有完全解決問題。
漢景帝即位以后,采納了晁錯的建議進行削藩,但是卻直接導(dǎo)致了諸侯國中的實力派強力反彈,最終爆發(fā)了“七國之亂”。漢景帝雖然迅速平定了叛亂,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來削弱諸侯國的實力,但是問題仍然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漢武帝初年,一些大的諸侯國依舊擁城數(shù)十、轄地千里,且這些諸侯國驕奢淫逸,不聽從中央的號令,對朝廷產(chǎn)生了嚴重的威脅,而“推恩令”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書漢武帝,他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上施恩,實則是將各個諸侯國進行肢解以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個建議既迎合了漢武帝鞏固皇權(quán)的需要,同時也避免了諸侯起兵反抗的可能,因此很快便被漢武帝所采納。
主父偃的計策順利解決了漢武帝所面臨的難題,因此他也得到了漢武帝的寵幸。一個人一旦得勢便容易得意忘形,主父偃也不例外。除此之外,他自身還有一個致命缺點——不善于處理人際關(guān)系。在這種情況下,爬得越高就意味著隨時有可能會摔得越慘。
漢武帝時期齊國的諸侯王齊厲王與自己的姐姐亂倫,主父偃想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對方,但是結(jié)果吃了閉門羹。主父偃便由此記恨上了齊厲王,他向漢武帝建言說齊國早在七國之亂的時候就有謀反的意思,現(xiàn)在又搞姐弟亂倫,這里頭得好好查查才行。于是乎漢武帝派他到齊國為相,齊厲王知道這位武帝跟前的大紅人肯定會公報私仇,最后居然自個兒服毒自殺了。
這案子還沒有水落石出當(dāng)事人卻死了,之前就與主父偃不對付的趙王借機落井下石向武帝進言稱主父偃謀害齊王同時還存在受賄的問題。漢武帝隨即將主父偃下獄,就這樣這位朝廷中的大紅人一下子淪為了階下囚。
主父偃喜歡揭發(fā)別人的隱私,因此得勢的時候朝中的大臣們都向他行賄攀關(guān)系以求自保,據(jù)說賄賂他的金錢達數(shù)千金之多。正所謂“墻倒眾人推”,在他落難之后御史大夫的公孫弘勸說漢武帝誅殺主父偃,而其他大臣們也巴不得他早點死紛紛落井下石,最終主父偃被族誅。
他的死與其說是命運不公,倒不如說是他的性格使然!
這是兩個問題,一個是主父偃為什么會死,而且死的這么慘;另一個是如何評價他的生平。這兩個問題其實可以放在一起說。
主父偃這個人,其實是抱著死于非命的心來當(dāng)官的,從他入仕那一天起,就知道自己將來不會有好下場。但是,他自己一定不會想到,最后不僅自己死了,而且還被族誅。
下面,我們來梳理一下主父偃這個人在史書中塑造的形象,從而分析他為什么會死,為什么會死的這么慘,以及怎么看。
主父偃是縱橫家、法家,在漢代儒家逐漸興起的整體氛圍里,他的這一套縱橫家術(shù)沒有用武之地。為了入仕,他在年紀很大的情況下轉(zhuǎn)而學(xué)習(xí)春秋等儒術(shù),最終才得以入仕。
熟悉西漢歷史的人一定會發(fā)現(xiàn),這個學(xué)術(shù)歷程,和公孫弘幾乎一模一樣。
可公孫弘就成了丞相,而主父偃卻被族誅,而且是公孫弘建議殺主父偃的。這不是很有趣的事情嗎?
活躍在漢武帝元光到元狩年間有三個學(xué)術(shù)人物,命運殊途:
一個是董仲舒,純?nèi),沒有法家背景,但他沒有得到皇帝重用,最高就當(dāng)過王國相,在中央就是一個中大夫;
一個是主父偃,雖然靠儒學(xué)上位,但他的對策、行為,都是純縱橫家、法家的,所以他族誅了;
一個是公孫弘,擁有法家背景,靠儒學(xué)上位,但擅長以緣飾儒術(shù),用儒學(xué)包裝自己的一些法家的行為,最終封侯、當(dāng)丞相,善終。
所以,主父偃的被族誅,與他的學(xué)術(shù)背景,以及他利用自己學(xué)術(shù)背景來謀取仕途的方式,具有密切的關(guān)系。
多數(shù)觀點會認為,公孫弘。
因為,漢武帝本來已經(jīng)決定不殺他了,但是公孫弘說了一番話后,漢武帝不僅殺了他,還族了他。
公孫弘說了什么?
“齊王自殺無后,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
這句話的點在哪兒?為什么漢武帝因為這句話動了殺心?
我們復(fù)盤一下主父偃和齊王自殺這件事:
“趙王恐其為國患,欲上書 言其陰事,為偃居中,不敢發(fā)。及為齊相,出關(guān),即使人上書,告言主父偃受諸 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 殺,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諸侯金,實不劫王令自殺。上欲勿誅!
簡單來說,就是趙王告發(fā)主父偃受賄,等到齊王自殺的時候,漢武帝大怒,是要殺主父偃的,但是馬上澄清了事實,齊王是自殺,而主父偃只是受賄,與齊王自殺無關(guān),所以才打算留他一命。
這就能看出公孫弘的可怕之處了,他的意思說的隱晦,我把他沒說的話補齊,大概是這個意思:
齊王雖然是自殺,但是絕后了,齊國就滅國了,并入了中央。這對中央來說,倒也不是壞事,可是,天下人會怎么看呢?天下人會說,皇帝太狠毒了吧,為了占齊國的土地,不惜派主父偃逼迫自己的親戚自殺。所以,天下人會在背后罵皇帝你自私無情冷酷。所以,只有殺主父偃,才能告訴天下人:看,皇帝我沒想這樣,是主父偃的錯誤。
漢武帝這就很明白了,對主父偃處置的越狠,天下人對越不會恨自己,那么,族誅,當(dāng)然比單純殺一個主父偃要更有利。
因此,真正殺主父偃的,是公孫弘,但也是漢武帝。畢竟公孫弘只是建議殺一人,而漢武帝則族誅了。
主父偃是漢武帝身邊紅得發(fā)紫的寵臣,曾有過一年被提拔四次的風(fēng)光,也是最能影響漢武帝決策的人。然而,這個一個大紅人,最終卻落得個被誅九族的結(jié)果。這是怎么回事呢?
(主父偃劇照)
說起這事,就得先說說主父偃的人生軌跡。
主父偃出身貧寒。這也讓他發(fā)誓要出人頭地,改變?nèi)松\。
早年,主父偃主修縱橫術(shù)。為了學(xué)有所成,吃了不少苦用了不少功。他30歲時,終于學(xué)有所成。
然而,主父偃在求職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學(xué)的這門專業(yè),已經(jīng)過了氣,成了不受待見的大冷門。反倒是成天“之乎者也”的儒生,頗受用人單位歡迎。他一打聽,才知道當(dāng)今天子漢武帝崇尚儒術(shù)。
主父偃一咬牙,換專業(yè),改學(xué)《周易》和百家之言。
然而他在燕、趙、齊等藩國游學(xué)的過程中,盡管刻苦好學(xué),但由于家窮,倍受白眼和排擠。所幸他沒有自暴自棄,最終堅持了下來,終于再次學(xué)有所成。
迎合時代需求的主父偃,為了能實現(xiàn)夢想,出函谷關(guān),來到長安,并想盡辦法認識了漢武帝的小舅子衛(wèi)青。
當(dāng)時衛(wèi)青的姐姐衛(wèi)子夫是漢武帝寵愛的皇后。衛(wèi)青又能征善戰(zhàn),是漢武帝最器重的將軍。所以主父偃想通過他得到漢武帝的重用。
遺憾的是,衛(wèi)青雖然向漢武帝舉薦過主父偃,但主父偃卻一直沒有得到召見。
此時的主父偃,已是40多歲的人,還一事無成,一貧如洗。眼看口袋里的錢越來越少,離夢想也越來越遠。他一咬牙,決定豁出去了,親自上書漢武帝。
沒想到當(dāng)天漢武帝便召見了主父偃,在一番交談后,漢武帝很激動地感慨:“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意思是說,你們這樣的人都到哪去了,怎么現(xiàn)在才讓我遇見你們呢!
不光如此,還立刻給他封了個郎中的官職。
(漢武帝劇照)
嘗到甜頭的主父偃,認為上書是他實現(xiàn)夢想的途徑。于是隔三差五就上書漢武帝。由于他總能切中時弊,因此很得漢武帝歡心。
他最出名的就是“推恩令”,以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成功地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就憑這一條,就讓漢武帝認定他是最有價值員工,因此一年對他破格提拔4次,不光成了朝中權(quán)重大臣,還是漢武帝身邊的紅人。
不久前還倍受白眼的主父偃,突然就成了眾人爭相奉承的權(quán)臣。
不過,沒用多久,主父偃就膨脹了。
主父偃為人心胸狹隘,又很記仇。
大臣都害怕他會在漢武帝面前說不利于他們的話,所以處處奉承巴結(jié)他,還爭相向他行賄。
主父偃來者不拒。對于那些不向他行賄的人,他總能抓住小辮子,并向漢武帝揭發(fā)他們的罪行。因此,恨他的人不少。
有人看不過眼,勸他還是要適可而止。主父偃卻總拿曾經(jīng)貧窮得不到禮遇說事。
除此外,主父偃還向素日得罪過他的人大肆報復(fù),比如燕王劉定國不曾禮遇他,于是他向漢武帝添油加醋,揭發(fā)了劉定國。劉定國害怕問罪,只得自殺。
(公孫弘劇照)
緊接著,齊王劉次昌不肯娶他的女兒,他又懷恨在心。對漢武帝說,齊國國富民強,應(yīng)當(dāng)派自己人去管理齊國,才能防患于未然。于是漢武帝便任命他做齊國宰相,去監(jiān)視齊王。主父偃到了齊國后,便開始捏造劉次昌的罪名,并拘禁劉次昌,嚴刑逼供。劉次昌經(jīng)不住折磨,竟嚇得自殺身亡。
劉次昌死后,諸侯王們坐立難安。畢竟不光是劉次昌和劉定國有不倫的行為,他們哪一個都不干凈。所以,他們很害怕會成為主父偃打擊報復(fù)的下一個,于是聯(lián)名向漢武帝上書,說主父偃是殺害劉次昌的兇手,同時他還是個大貪官。
朝中大臣也趁機彈劾主父偃,說他對朝臣多有刁難和威脅,逼迫他們向他大行賄賂。
漢武帝為了不引起朝廷動蕩,于是將主父偃下獄查辦,以此安撫諸侯王和朝臣們的情緒。
本來漢武帝不打算殺主父偃。但大臣公孫弘?yún)s認為,如果不殺主父偃,勢必讓諸侯認為,陛下是想圖謀他們的土地,故意讓主父偃殘害宗室子弟。
漢武帝認為公孫弘說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斬殺主父偃并誅其九族。
(參考史料:《史記》)
從布衣迅速升遷至中大夫,成為漢武帝身邊的紅人,主父偃本可以安享后半生的榮華富貴,卻最終自己作死,把自己的老命葬送。主父偃的一生,經(jīng)歷了幾次戲劇性的轉(zhuǎn)折。他在這些風(fēng)波中飄搖、崛起,最終也葬身于此。
按照主父偃自己的話來說,他的前半生是:一直在游學(xué),可依舊做什么都不成功。父母認為他不是好兒子,兄弟不認他這個同胞,賓客紛紛棄他而去。那種處境艱難的日子,他過了很久。
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西進函谷關(guān),前去拜訪大將軍衛(wèi)青。當(dāng)時衛(wèi)青正為漢武帝對自己的進諫視而不見而苦惱。碰巧來個主父偃這么一個文筆了得的讀書人,衛(wèi)青便很快任用了主父偃。不過漢武帝“忽視”衛(wèi)青都快習(xí)慣了,對主父偃一開始也毫不理睬。最終走投無路的主父偃鋌而走險,給漢武帝寫了表達個人觀點的奏章。
主父偃確實是個頗有才華的人。他上午才上奏,晚上就受到漢武帝召見。高高在上的漢武帝,居然一臉惋惜的對主父偃說:“何相見之晚也!
正是因為看中了主父偃的才華,漢武帝一年以內(nèi),四次提拔主父偃,讓主父偃很快從一個平名成為內(nèi)朝的重臣。
在擔(dān)任漢武帝的顧問期間,主父偃針對當(dāng)時諸侯國坐大的情況,為漢武帝提出了“推恩令”這一良策。主父偃想到,可以通過層層分封的方式,削弱各諸侯國的勢力,不費一兵一卒就能慢慢消除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
主父偃提出的這一辦法,確實是當(dāng)時處理諸侯國和中央問題的一個好辦法,也被漢武帝采納。配合著對諸侯國和地方的其他政策,漢武帝時,困擾漢朝皇帝幾十年的郡國并行制的弊端終于得到了有效解決。提出推恩令,可以說是主父偃在任期間做出的最大貢獻。
而主父偃的過錯,更多的是他個人的毛病。作為一個先前不順了四十來年的讀書人,主父偃發(fā)達以后,頗有一種“暴發(fā)戶”的氣勢。我們常說“得饒人處且饒人”,可主父偃不一樣,他是睚眥必報。“倒行逆施”這話,最初就是用來形容主父偃的。他發(fā)跡以后,對行賄的大臣來者不拒,毫不收斂。而朝中大臣,對這個皇帝身邊文筆了得的紅人,也是有怒不敢言。
后來主父偃想要把自己的女兒嫁進當(dāng)時勢力較強的齊國的后宮,結(jié)果被齊王和齊國紀太后拒絕。于是主父偃便想報復(fù)齊王。主父偃給漢武帝列了兩條齊王的罪狀:一、齊國都城臨淄是富庶之地,應(yīng)該是皇帝親近的家人的封地,而不該是齊王這個遠方親戚的封地;二、齊國國君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多次有謀反之心,現(xiàn)在齊王還亂倫。所以現(xiàn)在齊國到底是個什么情況,應(yīng)該好好查一查。
隨后漢武帝如了主父偃的意,派主父偃以齊國國相的身份前去查案。主父偃一到齊國就開始興師動眾,獲得的每條口供幾乎都牽扯到齊王。年輕的齊王看到主父偃這番架勢,最后頂不住,服毒自殺。
齊王一事,他不自殺時還安好,一自殺,其他有過亂倫的諸侯王就坐不住了。趙王就選擇先發(fā)制人。在齊王自殺后,趙王上書漢武帝,說主父偃受賄,還逼死了齊王。
主父偃對自己受賄一事到是供認不諱,但卻不認逼死齊王?升R王又確實是在主父偃開始查案以后自殺的。漢武帝舍不得主父偃這么個有才的大臣,可主父偃又確實難以脫身,便只好先把主父偃關(guān)入了大牢。
本來這時候憑著漢武帝對自己的喜愛,主父偃還可以翻身。但讓人意外的是,公孫弘這時候跳了出來。他告訴漢武帝,此時要是不殺主父偃,恐怕難以給天下交代。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說,主父偃是“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粗鞲纲却藭r失勢,平時看不慣主父偃的大臣都跟著公孫弘開始踩他。不僅朝臣不樂意主父偃出獄,趙王也在漢武帝那煽風(fēng)點火。最終,為了平息眾怒,平時樹敵過多的主父偃被誅了全族。
倚仗自己的才華,主父偃擺脫了早年的困窘,為漢武帝提供了治國良方。可由于深入骨髓的刻薄,他沒能和周遭的人打好關(guān)系,得饒人處不饒人,最終墻倒眾人推,葬身群攻下。
主父偃有一句名言,生不五鼎食,死當(dāng)五鼎烹。類似桓溫的“大丈夫不能留芳千古,亦當(dāng)遺臭萬年”的意思,可看出他追求人上人的決心。但命運多蹇,主父偃先學(xué)縱橫術(shù),后學(xué)儒家學(xué)說,四處游走以求上進,從趙國到齊國等地,無人賞識,而又與親朋故友合不來,被人看不起,到處受白眼。
無奈,主父偃來到長安投靠衛(wèi)青,衛(wèi)青向漢武帝舉薦多次都沒有召見,絕望的主父偃豁出去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fā))上書向武帝陳述九事,其中就有一項反對向匈奴用兵。奇跡發(fā)生了,奏章上午遞進宮,傍晚武帝就召見他,聽他對這些事的看法,并說“恨不能早點見到”,從此受到寵信。
主父偃最主要的貢獻是向武帝獻“推恩令”,認為郡國并行是失策之舉,諸侯國承繼幾代后根深葉茂,尾大難掉成為國家極大隱患,建議破除分封國的嫡長繼承制,推恩到不分嫡庶長幼都可分得該國封地,分封國下面再分封,如此時間一長,大國變小國,小國變鄉(xiāng)村,同時配以嚴刑峻法,對諸國進行削地撤國措施。武帝一聽大喜,立即采納推行,困擾漢初幾位皇帝的封國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主父偃能言善辯,又得武帝信任,燕國和官員被他檢舉入罪不在少數(shù),百官怕他敬他,爭相向他行賄,他來者不拒一概笑納,有時還主動索取,有人勸他適度,主父偃說,“我受窩囊氣四十多年,今朝得志必須為所欲為。何況大丈夫活著若不能享用五鼎飯,死了也要享受五鼎烹煮”。率性張狂至此,與同僚關(guān)系可知。(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fā))
太后王娡要嫁外孫女,宦官徐甲向她推薦二十多歲的齊王劉次昌,并擔(dān)當(dāng)說媒使者,主父偃得知,便要求徐甲把他的女兒也捎帶進去,希望齊王納她為姬妾,徐甲滿口答應(yīng),認為易事爾。誰知齊國太后一聽拒絕了,兩人的女兒都嫁不成,主父偃覺得是奇恥大辱。便對武帝說,齊國富庶,齊王淫亂無道,恐怕會叛亂。武帝便命他為齊國國相前去徹查。
齊王劉次昌果真淫亂,與其姐姐也有奸情,主父偃到齊國,大肆搜捕拷問官員,并要他們把口供指向齊王,審查日久,年輕的齊王害怕,一想不開自殺了。逼死諸侯王!主父偃便被下獄審查。武帝并不想殺他,御史大夫公孫弘說,不殺無以塞天下之口。潛臺詞是殺一主父偃既結(jié)此案,又能讓對推恩令不滿情緒找個發(fā)泄口替罪羊。百官也紛紛落井下石認為該殺,于是主父偃被族誅。
主父偃是有才能的真小人,睚眥必報,衛(wèi)青收留他,他便上書奏請立衛(wèi)子夫為皇后,兄弟親友對他不好,他當(dāng)齊國相時,親友來迎接他,他當(dāng)場拿出五百金分給他們并宣布絕交,收賄索賄得罪百官,終于被殺。
主父偃在漢武帝時期是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他提出了推恩令,劉邦時期,吸取了秦朝因為只有郡縣制,而沒有分封制最后被滅亡的教訓(xùn)(當(dāng)然這個不是主因),劉邦在大封列侯后,鏟除了各個異姓王,就開始分封同姓的諸侯王。
漢文帝時期,就面臨著諸侯王勢力過大的局面,比如發(fā)生了淮南王和濟北王造反的事情,賈誼提出了應(yīng)該再多分封一些諸侯王以達到削弱諸侯王的目的,但是情況沒有得到解決。
漢景帝繼位之后,漢景帝在晁錯的建議下開始削藩,導(dǎo)致了吳楚七國之亂,雖然依靠周亞夫平定了這次七國之亂,但還是沒有根本解決問題,諸侯王的勢力依然強大。
在漢武帝時期,主父偃就上書,讓諸侯可以分封自己的兒子們?yōu)榱泻睿爸荒苡芍T侯王的嫡子來繼承,這個表面上看,是對諸侯王的恩惠,諸侯王的非嫡子也十分愿意這樣做,因為按之前的繼承制,他們是沒份的。
推恩令相比晁錯的直接削藩,顯然要緩和得多,也比較讓諸侯王得以接受,因為之前的削藩,是被朝廷收走,而推恩令是分給自己的兒子們,正因為如此,諸侯國的封地,分得人多了,就越來越小了。
之前一個諸侯國相當(dāng)于一個郡,而后面的諸侯國就僅相當(dāng)于幾個縣而已,就完全解決了之前因為諸侯國過于強大而威脅到朝廷的局面了,由此可見,主父偃功不可沒,那主父偃因何而死呢?
主父偃越來越受漢武帝的器重,他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齊王,但是齊王給拒絕了,主父偃自然也很生氣,他就一心想除掉齊王。他對漢武帝說:齊國十分的富有,但是現(xiàn)在的齊王跟您的血緣又很遠,如果不是您的親兒子或者兄弟,不能去當(dāng)這個齊王的。
主父偃又說現(xiàn)在的齊王有一些私情,如果讓我去查,肯定能查出來的,漢武帝就同意了,讓主父偃去做齊相,主父偃去了之后,就告訴齊王他知道的一些事情,齊王因為害怕,就自盡身亡了。
趙王也有這方面的問題,他擔(dān)心主父偃會對付他,他就趁機告主父偃的狀,說齊王是主父偃給逼死的,漢武帝也為這個事情惱火,因為這個事情讓人覺得朝廷想要收回齊地,才對齊王下手的。
主父偃就被下獄了,漢武帝并不想殺死主父偃,畢竟主父偃是個人才,但是御史大夫公孫弘說:如果不殺主父偃,不能向天下人交待,而主父偃得勢的時候,得罪的人太多,沒有人肯定為他說好話,而是紛紛落井下石,主父偃最終被族滅。
主父偃,漢武帝時期一個大器晚成的縱橫家,其一生最大的功績莫過于將“推恩令”政策進行有效的實施,成功的削弱了諸侯王的權(quán)力,強化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對維護當(dāng)時社會的穩(wěn)定起到了不小作用。然而這樣一位有功于社稷的功臣,最后卻被漢武帝誅滅九族!主父偃初入仕時,深受漢武帝喜愛,一年中升遷四次,官至中大夫,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為什么最后落得個誅滅九族的悲慘結(jié)局呢?是漢武帝太狠?漢武帝確實狠,不過在主父偃這件事上,還真不能怪武帝狠心。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可能大家會誤以為漢武帝時期大名鼎鼎的主父偃也是儒家出身,還真不是!主父偃出身貧寒,然而他學(xué)習(xí)刻苦,才能卓著,據(jù)史料記載:“主父偃者,齊臨菑人也。學(xué)長短縱橫之術(shù)!,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縱橫家,然而由于這個身份,也使得他前期的人生相當(dāng)不順。在北游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時,都未受到禮遇,被當(dāng)?shù)氐娜迳艛D。后來,主父偃結(jié)交了大將軍衛(wèi)青,想通過衛(wèi)青的引薦接近武帝,但未能所愿,無奈之下,他自己寫了一道奏折給武帝,也正是這道奏疏,改變了他的人生。奏疏上午遞進去,他下午就得到了召見,而這一見,使得漢武帝高興不已,因為武帝總算遇到“知音”了。而此時的主父偃已年過四旬,終于迎來了他一展才能的機會。
“推恩令”的有效實施,使得主父偃備受漢武帝的器重,然而人往往得志便猖狂,主父偃則正是這樣一個人,在受到皇帝器重后,他逐漸開始膨脹,不僅大肆收受賄賂,而且八方樹敵,朝中諸多大臣都與主父偃有著多多少少的恩怨,然而迫于主父偃得寵,一直忍氣吞聲。
說到“睚眥必報”,大家一般想到的是秦相范睢,然而范睢在這一點上和主父偃比起來,那便真是小巫見大巫了,我們知道主父偃之前仕途不順,受到北方儒生的排擠,然而得勢之后,主父偃對以往得罪過他的人,都加以罪名,紛紛收監(jiān)治罪,哪怕只是從前對他態(tài)度冷淡的人,他也不肯放過,極盡報復(fù),不惜置人于死地。在這一點上,范睢還真比不上。在人際關(guān)系的處理上,主父偃是做的相當(dāng)差的,所以最后被殺,也僅有一名門客為其收尸!
主父偃得勢,加之與人不善,朝中眾臣早就想將其扳倒,特別是當(dāng)時以公孫弘為首的一批人。然而要扳倒武帝的寵臣,則必須有個名正言順的借口,而當(dāng)時齊國國軍齊厲王之死,正好成全了公孫弘。這是怎么一回事呢?當(dāng)時齊厲王出了一個丑聞,便是和自己的姐姐亂倫,這件事本是齊王母親紀太后想控制齊王的后宮,不想?yún)s弄巧成拙。也就在這時,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也想為自己的外孫女找一個好的諸侯王,正好看上了這個齊王,于是武帝便派徐甲去說親,而主父偃便趁機也想把自己的女兒送到齊王后宮去,于是讓徐甲幫忙,徐甲倒是痛快的答應(yīng)了,可齊王壓根看不上主父偃的女兒,所以主父偃的心思沒能如愿,由此忌恨齊王,后來便向武帝進言說齊王有謀反之心,于是武帝任主父偃為齊相去監(jiān)視齊王,這一去,主父偃便開始公報私仇了,對齊王嚴刑逼供,肆意陷害,齊王嚇得自殺而亡。而齊王一死,終于給了公孫弘一個除掉主父偃的良機!由于齊厲王在主父偃的審訊下自殺,在當(dāng)時各諸侯國反響非常大,諸侯國紛紛動蕩,大家都害怕被漢武帝除掉,漢武帝也有所顧忌,怕再生變亂,加上公孫弘上奏說到:“齊王自殺無后,國除為郡,入漢,偃本首惡,非誅偃無以謝天下!,其他朝臣也基本贊同公孫弘所奏,以致漢武帝終將主父偃滅族,以按各諸侯王之心。
主父偃雖有功,但他的死,也只能說是咎由自取吧!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guān)注我的頭條號哦!
一天中什么時候運動減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練啞鈴多大的孩子適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辦怎樣才能預(yù)防 孩子的羅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戀怎么辦如何有效疏導(dǎo)孩子 醫(yī)生婆婆稱自己專業(yè)孩子的事必須 兒子成人禮送什么禮物好呢給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萬不要離婚對于孩 小孩千萬別讓老人帶的說法正確嗎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讓孩子開口說話 這幾個方法 怎么讓孩子吃飯 教你如何讓孩子 怎么管教不聽話的孩子 家長首先 頑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導(dǎo)孩子 孩子性格軟弱怎么辦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辦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執(zhí)怎么辦 家長們不妨 愛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試試 養(yǎng)育優(yōu)秀的孩子具備特征,家長要 高考數(shù)學(xué)難出新天際,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費十幾萬只考了302分 媽媽覺得 甘肅作弊考生留下來的疑團,是怎 一舉奪魁!高三學(xué)生離校時,校領(lǐng) 高考釘子戶:26次參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車因泥石流脫線!此類 “女兒16歲,學(xué)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門的內(nèi)容,頻頻出現(xiàn)在教科 川渝地區(qū)幾所大學(xué)實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