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色一区二区三区,一本大道道久久九九AV综合,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综合亚洲国产2020

    <legend id="mljv4"><u id="mljv4"><blockquote id="mljv4"></blockquote></u></legend>

    <sub id="mljv4"><ol id="mljv4"><abbr id="mljv4"></abbr></ol></sub>
      <mark id="mljv4"></mark>
      人文藝術 > 為什么現(xiàn)在的動物都長不到恐龍那么大了?

      為什么現(xiàn)在的動物都長不到恐龍那么大了?

      2020-10-28 09:01閱讀(62)

      為什么現(xiàn)在的動物都長不到恐龍那么大了?:為什么現(xiàn)在的動物都長不到恐龍那么大了?提起陸地動物界的龐然大物那非大象莫屬,但很明顯這完全不是白堊紀晚期滅絕的

      1

      為什么現(xiàn)在的動物都長不到恐龍那么大了?

      提起陸地動物界的龐然大物那非大象莫屬,但很明顯這完全不是白堊紀晚期滅絕的大型恐龍的對手,一只肉食的霸王龍直接就可以秒殺大象,而這只是恐龍界的小弟弟而已,那么最大的恐龍和現(xiàn)代最大的動物藍鯨相比,哪個更大一點?為什么現(xiàn)在陸地上都沒有那么龐大的動物了?

      一、恐龍大還是藍鯨大?

      其實恐龍只是一個統(tǒng)稱,就像將非洲大地上奔跑的各種動物統(tǒng)稱為哺乳動物一樣,所以它們的體型大小是不一的,大的超過數(shù)十米,而小的只有幾十厘米!

      上圖是現(xiàn)代最大的藍鯨體型與三個種類中體型最龐大的恐龍大小對比,從中我們基本可以了解,即使藍鯨在上圖上輪不到第一,那么也能在動物界中也能排到第二!來看具體數(shù)據(jù):

      1、藍鯨

      藍鯨是現(xiàn)存世界上最大和最重的動物,最長可達33米,體重超過181噸!它的一條舌頭就有2噸,頭骨超過3噸,一個心臟超過500千克,全身血液總量達8噸!不過請不要看藍鯨體型龐大,但它卻以捕食磷蝦和小魚為食,偶爾也會包括魷魚!

      2、易碎雙腔龍

      它地質史上存在過最長最重的恐龍,根據(jù)發(fā)掘的化石復原蘋果,最大體重甚至比藍鯨還要大。最大個體可達60-80米長,臀高10米,頭高14-15米之間,體重最重超過220噸,和《侏羅紀公園》中的梁龍有一些近緣關系。

      上圖是人類和陸地最大動物-大象以及歷史上最大的動物-易碎雙腔龍和海洋中最大的動物對比圖,看可以看到在體型上可能藍鯨與易碎雙腔龍不分伯仲,但體長上易碎雙腔龍直接秒殺藍鯨!

      二、為什么現(xiàn)在陸地上沒有那么龐大體型的動物了?

      答案似乎很簡單,因為這些巨無霸恐龍都因白堊紀晚期的小行星撞擊滅絕了!但這并沒有解決疑問,為何三疊紀到白堊紀數(shù)億年里可以存在如此龐大的體型,白堊紀后期卻沒有重新發(fā)展出這種動物,另外為什么陸地上的動物和海洋中的動物體型相差如此巨大?

      1、為什么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時代可以存在那么大的動物?

      其實如果要翻老賬的話,我們應該把石炭紀也一起算進來,因為巨大生物體型非石炭紀莫屬了,其翼展接近70厘米的蜻蜓,超過3米的蜈蚣和馬陸,都是那個地質年代的特產(chǎn)!其實無他,主要是昆蟲的呼吸器官比較特殊,氧氣交換效率比較差,而高含氧量時代的昆蟲體型變大是可以理解的!

      在石炭紀之后,整個二疊紀一直到侏羅紀早期,地球的含氧量是比較低的,但從侏羅紀開始含氧量逐漸增加,甚至最高到了30%以上,比較接近石炭紀時代的含氧量!在這個條件下,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恐龍猶如神助,“內心”逐漸膨脹成為了可能!

      侏羅紀時代到白堊紀時代,含氧量逐漸上升

      當然另一個原因食物來源非常充足,茂密的森林,無數(shù)動物穿梭其中,根本無需為生存中最大的挑戰(zhàn)-食物擔心,因此恐龍時代是一個體型優(yōu)勢的時代,更大的體型意味著它擁有更多的資源,無論是草食性還是肉食性!優(yōu)勝劣汰、物競天擇的自然規(guī)律下,生物體型膨脹成了必然選擇!

      2、為什么白堊紀后期陸地再無龐大體型的物種出現(xiàn)?

      其實我們并不能如此肯定白堊紀后沒有那么大體型的動物,只不過相對于易碎雙腔龍,白堊紀之后的動物先得比較小而已!

      比如6000萬年前-5800萬年前的泰坦蟒,平均深長超過12米,體重超過1噸!現(xiàn)存最大的亞馬遜森蚺不過是它的零頭而已!

      大約3400萬年到2300萬年以前的巨犀,它是有史以來最大陸生的哺乳動物,全長5-12米,高度可達3—9米,體重可達20噸以上。

      另1500萬年前的晚漸新世到26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時期的巨齒鯊,因其沒有完整的化石,只能推測它可能超過20米,體重達70噸!

      對比動物是霸王龍

      但這些龐然大物都已經(jīng)消失于歷史長河中,為何會滅絕?無非是體型過于巨大的生物對于環(huán)境要求很高,熱量需求非常大,一旦出現(xiàn)環(huán)境變化則難以適應,出現(xiàn)大規(guī)模滅絕是非常正常的!

      三、為什么現(xiàn)在巨大的藍鯨只能生活在海洋中?

      藍鯨是已經(jīng)適應了海洋生存的哺乳動物,它已經(jīng)無法回到陸地,因為它龐大的軀體比例下的骨骼與肌肉已經(jīng)無法適應陸地生存,甚至擱淺就有可能會在成體重壓迫各大內臟,肺部無法呼吸,最終窒息死亡,因此擱淺的藍鯨即可能已經(jīng)處在生死邊緣,另外它的皮膚也不能適應干燥的陸地環(huán)境!

      擱淺死亡的藍鯨,上圖這頭藍鯨頭部已經(jīng)膨脹,原因是死亡后體內的甲烷氣體導致身體膨脹,已經(jīng)不需要救援,如果各位在海灘上碰到類似情況,請勿圍觀,以免爆炸傷人!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了解到,現(xiàn)代動物并非沒有恐龍時代那么龐大,只是在海洋中,各位見到它們的機會就不多了,不過真按體型大小比,藍鯨還是比不上史前的易碎雙腔龍!

      2

      題主的這個問題有幾個誤解:

      1. 現(xiàn)在地球上仍然生活著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藍鯨,現(xiàn)在挖掘了那么多恐龍化石,但沒有證據(jù)證明存在任何恐龍比藍鯨大。(雖有少量的魚龍化石暗示可能存在著巨型的魚龍可能超過藍鯨體型,僅僅是可能,但魚龍并不是恐龍哈。魚龍跟鱷魚關系還近一點。)

      2. 不是地球上的動物長不大,而是那些本來可以活到今天的大型動物已經(jīng)被人類滅絕了。例如猛犸、象鳥、乳齒象等等

      3. 恐龍也分很多種的,大型的小型的都有,所以又很多動物都比很多恐龍的體型大。


      下面我們細細來看:


      藍鯨與恐龍的體型對比

      實際上只有兩種已知的恐龍物種能夠與藍鯨相提并論——阿根廷龍帕塔哥尼亞龍。阿根廷龍長達35米,重達80-100噸,生活在7000萬年前。帕塔哥尼亞龍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恐龍,長37米,重達69噸。雖然長度帕塔哥尼亞龍可能略勝一籌,但藍鯨的體重遠超恐龍。


      成年藍鯨的體長達30-35米,重量則高達180噸。就重量而言,沒有什么能比這種動物更重。藍鯨絕對是有史以來最重的動物,但可能不是最長的。雖然比較陸地和水生動物的長度和重量有點不公平,因為水生動物受重力等自然力的影響相對陸地動物要小。


      被人類滅絕的大型動物

      僅僅自1970年以來,人類已經(jīng)消滅了60%的哺乳動物、鳥類、魚類和爬行動物。而在現(xiàn)今活著的地球人出生之前,許多大型動物都被我們的祖先吃了,相關的一些研究包括:

      • 科學家對人類最初進入北美洲的計算機模擬顯示,猛犸象、馬科數(shù)個品種、巨型野牛和數(shù)十種其他大型食草動物都被人類驅逐至滅絕。

      • 另一項發(fā)表在“科學”雜志上的研究,則揭示了澳大利亞原住民造成的對澳洲物種的一次大規(guī)模滅絕。

      • 科學家們對于氣候變化或人類狩獵是否導致12000至13000年前更新世末期30多種北美洲大型植食哺乳動物消失的有爭議。這30多種已滅絕的大型食草動物包括猛犸象,哥倫比亞猛犸象;美國乳齒象; 雕齒獸;巨型野牛;和幾種大地懶等。這些都是可以長到不少中型恐龍尺寸的史前巨獸。

      上圖:滅絕的大型哺乳動物群像。(很可能這些大型動物滅絕大部分都跟人類的獵殺有關)


      所以,假如人類沒有把它們趕盡殺絕的話,我們今天就還能看到很多動物能夠長到非洲象的尺寸。



      恐龍的體型非常多樣化

      我們來看看各種恐龍的體型對比,從小得像貓貓狗狗的,到大得可以比肩藍鯨的都有。

      (注意:并不是所有名稱帶“龍”字的都是恐龍,例如魚龍,翼手龍就不是恐龍。)


      那題主所說的“長不到恐龍那么大”到底是多大呢?


      為什么大型動物都不見了

      除了人類獵殺的粗線條因素之外,我們還可以來看看一些細微處的天然的邏輯;

      • 大型動物顯眼,肉多,對于人類這種善于狩獵的物種來說,群體圍獵大型動物比捕獵小型動物的成本要低得多。殺一只夠整個部落吃好久,這也是規(guī)模經(jīng)濟。不懂動物保育的原始社會的人類怎可舍大求?

      • 大型動物的個體數(shù)量少,其生存競爭力在于強大天敵少,但不利因素則是食量大,單位生境區(qū)域面積能夠支撐的個體數(shù)量少,不像小型動物以數(shù)量取勝。因此大型動物往往因為數(shù)量劣勢,高強度獵殺之下,其種群可能快速萎縮至難以恢復的數(shù)量下限之下,很快形成滅絕。對于藍鯨來說,如果不是廣袤的海洋提供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食物,藍鯨很難長這么大。

      • 大型動物生長時間和繁殖時間長,種群迭代緩慢,所以稍有不慎就“香火不繼”了。例如:對于老鼠來說,滅掉全球的90%的老鼠也不至于導致其滅絕。但是如果滅掉90%的藍鯨,那滅絕估計就是非常大的幾率了。



      總結

      巨型物種能夠長那么大,是生物的遺傳特征決定的,其體型是漫長的進化歷程所塑造。如果這些物種因為種群數(shù)量減退,無論是因環(huán)境原因還是因人類狩獵原因,無法延續(xù)足夠的種群,那么就會導致滅絕。那么我們自然沒法在當代見到這些“能夠長得像恐龍那么大”的巨型物種了。

      不過慶幸的是,我們還有地球有史以來最大的生物與我們相伴?墒牵祟惾匀徊东C這些溫和的巨型生物作為食物(日本恢復了商業(yè)捕鯨,僅僅是為了維持他們的文化傳統(tǒng),讓人憤慨)。如此下去估計未來我們也見不到能長到那么大的動物了,悲哀!

      3

      一看到“都”這個字,就知道這個問題錯得很離譜,地球史上最大的動物藍鯨還沒有滅絕,它的體重是最大恐龍的兩倍,就算把最大的恐龍放在現(xiàn)在,它的體重也排不進前五。

      除了藍鯨之外,還有弓頭鯨、北太平洋露脊鯨、抹香鯨、北大西洋露脊鯨也能超過100噸,長須鯨和南露脊鯨可以達到80噸,我們目前所處的世界仍然是巨獸橫行的時代。

      很多人搞不清恐龍是什么,恐龍是鳥臀目和蜥臀目的總稱,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家族,翼龍和海洋爬行動物(滄龍、魚龍、蛇頸龍等)都不是恐龍,而現(xiàn)存的鳥類也屬于恐龍這個大家族,目前所有鳥類物種都是在1億5000萬年前的侏羅紀-白堊紀,由恐龍總目-獸腳亞目-虛骨龍類-手盜龍類中的近鳥型恐龍分批次逐步演化而來的,“鳥類是恐龍的后代,是活著的恐龍”,這已經(jīng)是學術界的共識了,很多人不承認也沒關系。

      說鳥類是恐龍,就和說人類是靈長動物一樣。

      所以,恐龍又可以分為鳥類和非鳥恐龍,非鳥恐龍就是在白堊紀時期或之前就全部滅絕的那些恐龍。

      已知最大的恐龍有多大?

      易碎雙腔龍這個“超級大衛(wèi)星”破滅之后,阿根廷龍、巴塔哥巨龍、中加馬門溪龍、普爾塔龍、無畏龍、汝陽龍等巨型蜥腳類恐龍開始“爭奪”最大恐龍的寶座,對于它們的體重估測差異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巴塔哥巨龍估測體重有69噸(誤差為17噸),而阿根廷龍的估測可以達到90噸。

      最小的恐龍有多。

      鳥類也是恐龍,所以最小的恐龍就是吸蜜蜂鳥,體長5厘米,體重只有2克。但是前不久據(jù)說發(fā)現(xiàn)了比吸蜜蜂鳥最小的恐龍化石。

      本年3月12日,著名古生物學家邢立達等學者聯(lián)合發(fā)表的一篇論文登上了《自然》雜志封面,從產(chǎn)自緬甸的一枚琥珀化石中發(fā)現(xiàn)一個長約14毫米的頭骨,被初步鑒定為鳥類頭骨,命名為寬婭眼齒鳥。但是論文發(fā)表后一天時間,便有多位學者聯(lián)合發(fā)表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認為將琥珀里發(fā)現(xiàn)的頭骨斷定為“最小恐龍”證據(jù)不足,它很可能是某種蜥蜴。

      而小型的非鳥恐龍比如耀龍只有164克,小馳龍只有162克,赫氏近鳥龍則必有110克,奇異遼寧龍只有34厘米長,短羽始中國羽龍只有30厘米長,擅攀鳥龍只有20厘米。

      此可知,恐龍家族內部的體型差異非常顯著,并非所有恐龍都很大,迷你恐龍也有很多,不能一概而論。

      最大的恐龍很難超過100噸,藍鯨保守上限就有180噸,極限體重239噸,把恐龍壓得死死的,堪稱“哺乳動物之光”。

      4

      地球上體重最重的恐龍為腕龍,成年后的腕龍體型長達25米,體重能達到40-60噸。(很多人以為腕龍體重有80噸左右,這其實是當時的古生物學家在計算腕龍體重時,不小心算錯了一個數(shù)字,導致計算錯誤,實際上腕龍體重在40-60噸)

      除了腕龍之外,其他恐龍的體重也大多介于1-20公噸之間,而現(xiàn)如今陸地上體重最大的非洲象,體重只有5.5至8噸,而普通的哺乳動物以及爬行動物,甚至連1噸也不到。和恐龍相比,現(xiàn)在的動物體型看起來格外迷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恐龍如此巨大呢?

      其實,關于恐龍為什么會變得如此巨大,科學家至今也沒找到原因。主要是因為恐龍生活的年代和我們相距太遠了,恐龍的生活習性以及作息規(guī)律人們掌握的實在是太少了。

      盡管如此,科學家們還是根據(jù)恐龍的化石,以及對恐龍的研究,提出了幾個恐龍之所以這么巨大的假說。

      爬行動物從不停止生長假說

      以人類為代表的哺乳動物到達一定年齡后,骨骼會閉合,無論食物有多么充足,體型都不會生長。

      而爬行動物有一個特征,就是永遠不停止生長,即使成年之后,如果食物充足,環(huán)境適宜,那么它仍可以緩慢持續(xù)生長?铸埦蛯儆谂佬袆游。

      但是,有科學家發(fā)現(xiàn),恐龍的成長方式和爬行動物并不同,而是像哺乳動物一樣成年之后就會自動停止生長,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巨溫動物假說

      爬行動物一般是變溫動物,俗稱“冷血動物”,它們體內沒有調節(jié)自身溫度的機制,而是通過外界的溫度變化而變化,當外界溫度變高時,冷血動物的體溫也會隨之上升,代謝率也會提高,當外界的體溫變低時,冷血動物的體溫也會隨著下降,代謝率也會下降。

      由于冷血動物不需要消耗自身的能量去調節(jié)自己的體溫,因此它們需要的能量更少,只需要同等體積恒溫動物的1/3的能量就可以生存下來,因此它們也更容易繼續(xù)足夠的能量。

      恒溫動物則相反,不管外界溫度如何變化,恒溫動物都會通過消耗自身能量來維持自己的體溫,因此,恒溫動物消耗的能量更高。

      那么,恐龍屬于哪種動物呢?很遺憾,恐龍兩者都不屬于,恐龍屬于巨溫動物。

      所謂巨溫動物,就是指由于巨大的體型和脂肪,帶來的一種溫度效應。咱們常說“胖子怕熱”,其實也是這個說法,只不過咱們恒溫動物身上并不明顯。也就是說,因為巨大的體型,恐龍不需要自己消耗能量維持體溫,因此節(jié)省了大部分能量。

      又因為是巨溫型動物,因此恐龍的體溫很高,體溫高的生物,基礎代謝也很高,而代謝能力又與生長能力有關,而鳥類的代謝能力是最快的,比如雞,從出生到產(chǎn)蛋時間只需要短短120天。

      一般認為,只有高代謝的動物,才能快速成長,后來科學家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通過對恐龍的骨骼研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恐龍的生長速度大于鱷魚等爬行動物,但低于鳥類。

      研究發(fā)現(xiàn),變溫動物是沒有最大體型、的,也就是說它們終身都可以生長,比如烏龜。

      而恒溫動物和巨溫動物是有最大體型的,因此恐龍和鳥類一樣,有最大體型,只不過由于恐龍是巨溫型動物,不需要消耗自己的能量來維持體溫,還因為自身溫度過高導致的代謝能力更高,因此恐龍的體型比其他哺乳動物更大。

      據(jù)《紐約時報》報道:

      有科學家愛發(fā)現(xiàn),霸王龍有一個快速生長期,生長速率非常高,每天大概能長4斤肉。這種暴發(fā)性的成長,使得霸王龍能在短時間內獲得龐大的身軀。

      恐龍之所以變得巨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食物特別充足,恐龍也特別能吃,據(jù)統(tǒng)計,一個腕龍每天能吃1500公斤的樹葉,而一只大象一天僅能吃150公斤的食物。如果恐龍活到今天,恐怕會因為食物短缺而滅亡。

      為什么現(xiàn)在沒有比恐龍巨大的動物

      看完了恐龍之所以變得巨大的原因(目前只是假說),我們就來認真分析一下現(xiàn)在為什么沒有比恐龍巨大的動物。

      1:恐龍是巨溫爬行類動物,現(xiàn)在主宰地球的是哺乳動物。

      哺乳動物由于要消耗自身的能量來維持體溫,同時也存在著一個身體上限,因此巨大的體型適應不了現(xiàn)在環(huán)境的需求,所以現(xiàn)在地球上大多數(shù)動物相比于恐龍來說體型較少(個別物種除外)

      2:食物的短缺

      當時恐龍滅絕的原因是小行星撞地球,導致地球上大多數(shù)生態(tài)被破壞,食物急劇減少,能活下來的都是體型微小的生物。后來地球在恢復期時,由于食物稀缺,因此在演化時能適應環(huán)境的也都是體型更小的生物,導致體型巨大的生物被自然選擇淘汰了。

      3:體型較大并不方便

      腕龍雖然體型巨大,但有研究表明腕龍由于體重太重,導致行動緩慢,為了躲避天敵,腕龍會在有水的附近生活,借助水的浮力減輕體重的壓力,同時也能夠躲避食肉恐龍的追擊。

      而現(xiàn)在動物雖然體型更小,但更靈活,奔跑速度和敏捷性都比許多恐龍要快得多。而這些也是生存策略之一。

      最后

      其實大自然中的演化并不存在方向,只要能適應環(huán)境,就是贏家。在侏羅紀時代,恐龍演化出巨大的體型有助于捕食和躲避被捕食,但是如果地球能重啟一次,或許侏羅紀的恐龍會演化出另一種生存方式來適應環(huán)境。

      我們人類也一樣,我們能演化出智力也是一種巧合,或許地球能重啟一次,人類不一定會演化出智力,而是演化出了另一套生存法則。

      5

      目前,地球上生活著46億年以來最大的動物。腦洞一下,如果此刻地球來一次大滅絕,幾千萬年后,一個智慧物種誕生,它們也考古,博物館里最引人矚目的動物化石是什么?

      人類的錯覺

      在人類生存的現(xiàn)在,我們的博物館里,最引人矚目的肯定恐龍化石,因為它們大,宏偉,壯觀,所以在大家的印象中,“巨大的體格”是恐龍的代名詞。實際上,巨大的恐龍在恐龍時代占據(jù)的比例非常小,就像如今陸地上最大的大象、長頸鹿、北極熊的數(shù)量一樣稀少。

      圖:猛犸象化石

      因此,未來智慧物種博物館里擺放的最引人矚目的動物就是上述說的幾種動物的化石。于是,那個時代的大多數(shù)老百姓參觀完博物館同樣會認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動物好大,只是因為人類、小貓、小狗的化石被大象、北極熊的光輝所掩蓋。

      當然,它們或許會在海中發(fā)掘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這也是地球歷史以來最大的動物,沒有之一(體長,不算恐龍尾巴,有的恐龍尾巴又細又長),看一下上面的對比,猛犸象與大象體重上不輸恐龍多少。

      圖:因為人類出現(xiàn)而滅絕的動物

      動物并沒有變得越來越小,只是由于人類的出現(xiàn),一些非常大的動物已經(jīng)消失了,F(xiàn)在與恐龍的年代,地球的生物圈中一直存在著數(shù)百萬甚至數(shù)十億的小動物。

      圖:琥珀中的小恐龍化石

      除了人類主觀上認為恐龍時代物種都很大之外,還有另外兩個因素,造成了人類的錯覺。

      圖:阿根廷龍化石

      • 化石因素:一只小貓的化石和一只大象的化石,誰更容易被發(fā)掘?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大塊的骨頭比小塊的骨頭更容易在歷史中保存下來,也更容易被發(fā)現(xiàn),這是其一。其二,當霸王龍獵殺了一只體長35米的阿根廷龍,肯定是撕下它的肉,并無法咽下它的骨頭。而面對較小的身長1.2米的畸齒龍肯定一口一個,“吃龍不吐骨頭”,都被消化殆盡,因此難以遺留下化石。

      • 環(huán)境因素:恐龍時代,兩極不見冰雪,熱帶氣候使植物更繁茂,意味著食物更多。爬行動物本身的代謝速度就比恒溫的哺乳動物更慢,意味著能量損耗更小。在演化的道路上,更大的腸道比更小的腸道吸收效率更高,而更大的恐龍更容易存活,因為弱肉強食,掠食者肯定挑軟柿子捏。食草恐龍為了不被吃,使勁變大,食肉恐龍為了不餓肚子,于是你大我也大,因此它們都走向了越打越大的深淵。越大的體格意味著在食物匱乏的時候會最先滅亡,因此在6500萬年前地球被撞擊,只有較小的恐龍笑到今天,演變成了鳥類。

      圖:胡氏耀龍

      在地球上,動物的大小不可能無限變大,因為還有引力(重力)制約它們。動物肌肉的力量取決于肌肉的橫截面,而質量由體積決定,如果動物的體型增加一倍,它的力量會增加4倍(2X2),但它的重量會增加8倍(2X2X2),因此動物活動要克服的重力是呈立方增長的。從骨骼中這點更加明顯,更大的體格意味著立方增長的骨骼重要,而肌肉的強度是平方增長的,因此肌肉與骨骼的平衡點就是動物大小的極限。

      大海中的動物是個例外,藍鯨體積如此之大是因為水的浮力可以抵消掉質量給予的壓力,但是它同樣逃不過,肉和骨頭的支撐魔咒。

      總結

      恐龍很大是人類的錯覺:人類對巨大的事物印象更深刻,較小的恐龍化石難以保留,出土較少,不太被人所關注。

      地球上曾經(jīng)也有很多大型物種,只不過人類的出現(xiàn),生態(tài)位與棲息地的壓制,很多都已經(jīng)滅絕。

      一切動物活動都需要支撐身體克服重力,因此大小都受到重力的制約,同時還要考慮肌肉對骨骼的支撐。

      地球歷史上最大的物種是現(xiàn)在還存活在地球上的藍鯨,因為水的浮力抵消掉了一部分地球的重力,但是它也不可能無限大。

      6

      有可能是因為被人殺掉/吃掉了呀,針對題主這個問題,我猜測,題主印象中的恐龍都是超大個的,而現(xiàn)在的動物,指我們平常能接觸到,或者動物園里通常會有的,一般體型都不太大,那么最符合題主疑惑的回答可能是:因為身型高大的一些動物在環(huán)境+人類捕獵之下滅絕了

      大小都是相對的,確定維度才能比大小,題目是恐龍和現(xiàn)代動物,那么從平均值或極大極小值等來對比一下。

      恐龍的大小

      恐龍,是恐龍總目的統(tǒng)稱,包括已滅絕的非鳥型恐龍和現(xiàn)生鳥型恐龍,很多科普告訴我們:雞可能是恐龍進化來的,或者說雞是恐龍的后代,如果提問的朋友有這個認知,是想問,為啥龐大恐龍進化成如此弱小的雞了?

      說回恐龍大小,畢竟恐龍是出現(xiàn)在中生代統(tǒng)治地球的已滅絕的生物,我們現(xiàn)在對它的研究,全部來自于已被發(fā)現(xiàn)的恐龍化石,已確定的學術研究中有超過500屬,到2008年(11年前了),恐龍記有1047種。

      大型恐龍

      如此多種恐龍里,形態(tài)各異,大小不一,已被發(fā)現(xiàn),體積比較大的恐龍有:阿根廷龍、易碎雙腔龍、霸王龍等,由于它們比較有名,普通人接觸到恐龍形象時往往先看到的是體型巨大的恐龍,其中易碎雙腔龍預測體長能有60-80米,。同時,體型巨大的它們,骨骼變?yōu)榛母怕矢,比起小型恐龍,它們的骨骼更有特點,更易留存至今并被發(fā)現(xiàn)。

      小型恐龍

      而恐龍中小型恐龍:遼寧龍(骨骼僅34厘米)、近鳥龍(體長0.3米)、小盜龍(體長0.56米)等等,也有一大堆,而這些恐龍經(jīng)常是單獨形象出現(xiàn),沒有其他對比物,就會讓人忽視它們如此之小。

      而現(xiàn)在的動物,大型動物:大象、河馬、犀牛等,小型動物就數(shù)不勝數(shù)了,這些是陸地上,比較常見的(動物園常見就算常見),各答主基本都提到了藍鯨,藍鯨的巨大就好比恐龍中大型恐龍。

      這么對比起來,超大型恐龍更多一些,但現(xiàn)在的動物也有不遜色于大型恐龍的物種。

      而小型,由于恐龍已滅絕,沒法全部進行對比,總的說,這樣比較,我們不能直接定論恐龍時代它們的體型要大于現(xiàn)在的動物。

      回答最開始的回答

      為什么要說這個題的答案是大型動物被吃掉了呢?大家都知道猛犸象,它已經(jīng)滅絕了,猛犸象的體型非常大,在陸地動物里面,排名肯定是靠前的,不止猛犸象還有一些大型動物:乳齒象、象鳥等。

      關于猛犸象的滅絕,有各種分析及原因,其中一種最后歸因在“人類的獵殺”,人類已經(jīng)掌握了工具的使用,并且有一定的武器,同時群居的人類會配合,大肆的獵殺猛犸象這樣的大型動物,食用它們的肉,并且用它們的骨骼搭建房子,人類的獵殺導致某些區(qū)域的猛犸象最終走向消亡。

      人類因素

      更多的研究表明:猛犸象、乳齒象等滅絕的時間,與人類的擴張在時間上恰好吻合,越來越多的證據(jù)指向于此,一些科學家就把當時巨型動物大滅絕和人類擴張聯(lián)系在一起。

      所以我們現(xiàn)在很少(在動物園也看不到)能看到體型巨大的大型動物,讓提問的朋友產(chǎn)生如此問題。

      7

      因為氣候的變化和環(huán)境的污染,而且星球對碰的年代已經(jīng)殺盡了原始的大動物。剩下是小本基因的種子;永遠長不大同從前了。

      8

      現(xiàn)代動物,陸地上是沒有恐龍那么大的了,但是海洋里的藍鯨不但比任何恐龍都大,其體型也能幾乎持平恐龍時代最大的動物——巨型魚龍了。

      藍鯨

      首先要明確的是,任何時代的動物都是有大有小的,而且都是小動物占更多數(shù)。我們所熟知的都是恐龍中的大型種類,因為大動物更容易留下化石,更容易被科學家發(fā)現(xiàn),也更容易為公眾所熟知。事實上,小型恐龍更是種類繁多,例如發(fā)現(xiàn)于我國內蒙古寧城縣的胡氏耀龍,骨架長只有27厘米,算上尾羽估計全長也就40厘米,是最小的恐龍之一;而出土于遼寧省髫髻山組的短羽始中國羽龍,骨架長也不過30厘米。這些小恐龍都是原始鳥類的近親,它們的不斷出土不但證明了恐龍可以很小,也使得恐龍和鳥類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而我們的祖先——原始的哺乳動物,在恐龍稱霸之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在恐龍時代只有耗子那么大。

      胡氏耀龍

      短羽始中國羽龍

      那么,為什么恐龍能變得那么大呢?動物學上有條柯普法則,從化石記錄的信息來看,生物總是不斷變大的,直到其滅絕?茖W家發(fā)現(xiàn),對絕大多數(shù)生物來說,體型大的個體確實比體型小的具有生存和繁殖方面的優(yōu)勢,它們可以得到更優(yōu)質的食物資源,并與更多異性交配,從而留下更多后代。大個體留下的后代也傾向于更大,這樣代代淘汰掉小個體,動物就會變得越來越大了。

      阿根廷龍

      然而,動物的大型化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铸埑霈F(xiàn)于三疊紀晚期,當時的恐龍體型并不大,侏羅紀有八千萬年,大型蜥腳類恐龍如梁龍、雷龍和腕龍都出現(xiàn)自侏羅紀晚期;白堊紀又有八千萬年,最大的恐龍——阿根廷龍出現(xiàn)于白堊紀中期,而最著名的獸腳類恐龍直到白堊紀晚期才出現(xiàn)。現(xiàn)代馬的祖先——始祖馬只有狐貍那么大,它們用了四五千萬年才演化成現(xiàn)在的樣子。

      霸王龍

      大型化并不能持久下去,否則地球上早就遍地都是巨物了。事實證明,大型化不但不是進化史上的康莊大道,反而是一條不歸路。動物一旦落入大型化的陷阱,迎來的必將是短暫的繁盛與快速的消亡。環(huán)境引導動物走向大型化,卻最終欺騙了動物,它是會變化的,地質運動、超新星變化、天外來客的撞擊都會導致環(huán)境急劇改變。動物適應環(huán)境而生,也將因環(huán)境改變而亡,這就是生物大滅絕,在地質史上已經(jīng)發(fā)生過五次了,把恐龍送進墳墓的是距今最近的一次,發(fā)生在距今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大滅絕消滅了行動遲緩、繁殖慢的巨型動物,較小的種類取而代之,然后不可避免地重走大型化之路,直到下一次大滅絕來臨。這就是生物演化的規(guī)律。

      現(xiàn)在,我們可以回答為什么今天陸地上沒有恐龍那么大的動物了。恐龍滅絕到今天有6600萬年,這個時間段在地質史上還不算太長,而且在此期間陸地上發(fā)生過多次次級滅絕事件,影響了哺乳動物長到足夠大。例如,距今3400萬年的始新世-漸新世滅絕事件,消滅了安氏獸、猶因他獸,將這些第一批哺乳動物巨獸送進了墳墓。而2300萬年前的古近紀-新近紀滅絕事件,又導致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可達20噸的巨犀絕滅。距今最近的一次次級滅絕事件發(fā)生在1.2萬年以前的冰河時代結束之際,最大的貓科動物無鬃獅和毀滅刃齒虎、長毛的猛犸象、像今天大象那么大的大地懶都是那個時候滅絕的。我們現(xiàn)存最大的陸地動物,大象、美洲野牛、老虎和北極熊等,都是那次滅絕剩下的,而不是新演化出來的巨獸。

      非洲象

      從生物演化規(guī)律上來說,我們今后沒有理由看不到恐龍那么大的哺乳動物。但我們人類自己可能正在改變這一切,如今氣候越來越惡劣,食物越來越少,生境越來越破碎化,再加上人類的濫捕濫殺,已經(jīng)越來越不適合大型動物生存,小型動物才能活下去。因此,甚至有專家指出,我們現(xiàn)在正處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之中,可是我們自己卻還渾然不覺。不同的是前幾次都是宇宙和地球導致的,這次是人類干的。

      有人說恐龍大是因為中生代的大氣含氧量高,此為無稽之談。據(jù)分析,恐龍時代的大氣含氧量在15-25%之間波動,恐龍滅絕以后至今是21-25%,差距并不大;三疊紀、侏羅紀的大氣含氧量長期比較低,一點也沒耽誤恐龍走上大型化。大氣含氧量確實會對動物體型造成影響,但主要是對呼吸器官簡單的節(jié)肢動物。寒武紀大爆炸以來大氣含氧量最高的時代早在恐龍時代開始前一億多年,是古生代的石炭紀,當時大氣中有35%是氧氣,那時候的蜻蜓能長到海鷗那么大。不過,同時期的兩棲動物,可就比后來同為四足脊椎動物的恐龍、巨獸要小多了。

      石炭紀的巨型蜻蜓

      還有人說恐龍大是因為中生代的氣候溫暖,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管在溫暖的環(huán)境還是寒冷的環(huán)境,體型大都有好處。在寒冷環(huán)境中,體型大的動物表面積/體積比較小,可以減少熱量散失。而在溫暖環(huán)境下,體型大對隔絕熱量有好處,使動物避免身體過熱。現(xiàn)在全球氣溫比冰河時代高多了,但動物卻比冰河時代的明顯小,現(xiàn)代獅比無鬃獅小,非洲象比猛犸象小,北極熊也比巨型短面熊小?梢姡瑒游锎笮『蜌鉁責o必然關系。

      猛犸象

      當然,確實有些因素促進了恐龍長那么大。恐龍時代的植物葉子中普遍還有木質素,這對大型的植食性恐龍更有利,體大意味著食物經(jīng)過消化道的時間更長,可以使消化道細菌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從而促進消化和吸收。另外,恐龍的骨骼很可能和鳥類一樣有氣穴,這意味著恐龍的體重比同體積的哺乳動物小,不會因為承受重力過大而塌陷。但這些因素并不會必然導致恐龍長那么大。實際上,恐龍的變大只是正常的生物演化規(guī)律,我們無需大驚小怪。眼下我們還是多關心下當下吧,如果再不保護好地球環(huán)境,可能我們的子孫后代就要問為什么沒有像大象、老虎那么大的動物了。

      了解動物知識,關注動物博覽。

      9

      地球生命史上出現(xiàn)過很多的龐然大物,而說起體型巨大的動物,我們往往都會想到恐龍,是的,從已經(jīng)發(fā)掘出的化石情況來看,那些諸如阿根廷龍,易碎雙腔龍、震龍等體型巨大的恐龍,體重大多都在50噸以上,體型長達二三十米,有的甚至能達到100噸以上,比如易碎雙腔龍,體型甚至在50米左右,那么恐龍之外,就沒有體型巨大的動物了嗎?也不是的!如今藍鯨的體型體重都不下于以前的恐龍。

      藍鯨的體長可達35米,體重可達150噸,有的生物學家甚至認為藍鯨比以前最大的恐龍還大,因為巨型恐龍的化石很少,通常只發(fā)現(xiàn)了股骨或者脊椎骨,很難真正判斷它們的真實體長和體重。

      所以并非現(xiàn)代的動物長不到恐龍那么大,只是物種的進化方向不一樣,藍鯨體內并沒有抑制生長的基因,所以它可以不斷的長大,所以越老的藍鯨往往體型越大,而且藍鯨在海洋里生存,依靠水的浮力就可以自由活動,不用像陸地上的動物這樣考慮地球引力帶來的自身體重對腿部的壓力,所以它的生長也可以是自由放任型的,它用巨大的嘴巴生吞鱗蝦之類的小動物,濾出海水之后吞食下去,這樣可以很好的獲取蛋白質,脂肪等生長資料的來源,而且它的消化系統(tǒng)非常給力,因此它們也可以生長很快。

      恐龍的個頭之所以大都比較大,也正是因為它們大都沒有抑制生長的基因,只是體型特別巨大的恐龍也大都是在水中生存的,其幾十上百噸的身體也需要依靠水的浮力才能自由活動,所以生物的體型如果過大的話,往往就會出現(xiàn)很多生存方面的限制,就是不利于動物們適應環(huán)境的,于是很多哺乳動物都進化出了抑制生長的基因,所以如今的大多數(shù)動物,都不像恐龍那么大了。

      其實也并非所有的恐龍都體型巨大,有的恐龍個頭也是很小的,有的甚至還沒有人的巴掌大。我們都知道恐龍滅絕于6500萬年前,但其實也并不是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如今的鳥類就是獸腳類恐龍的后裔,但是鳥類的體型就普遍比以前的恐龍小多了,而且也比恐龍更能適應環(huán)境,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它們進化出了翅膀,可以飛行中尋找適合生存的環(huán)境,再就是它們的身體不會無節(jié)制地生長,這可以保持身體的靈活性和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所以如今地球的天空屬于鳥類。

      10

      這種說法不太準確,至少現(xiàn)在的藍鯨在地球已知的生物史上(動物)體型可以排進前三名,大于大多數(shù)的恐龍體型。下邊這張圖片中就是人類(左下角)、亞洲象、易碎雙腔龍和藍鯨的對比圖?傮w來看易碎雙腔龍是長于藍鯨的,但是重量并不一定。



      藍鯨是哺乳動物用肺呼吸,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從陸地上進化到海洋中四肢逐漸退化。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過最大的藍鯨題長可達33米,重達181噸。它的體重相當于25只亞洲象或者幾千個成年人的體重。藍鯨的體重如此之大與之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一點關系,至少它不需要考慮支撐自己體重的問題,藍鯨擱淺死亡主要是因為自己的內臟受損,沒有海水浮力的作用自然難以支撐龐大的身體。

      易碎雙腔龍根據(jù)古生物學家的預測體長在58米左右,而體重在180-220噸。但是也有不同的觀點認為易碎雙腔龍的體長約為40m,重量在80-100噸。如果是后邊的數(shù)據(jù),那么易碎雙腔龍就需要讓出最大動物的稱號。圖片中另外兩種恐龍是阿根廷龍和帕塔哥尼亞龍,身長和體重都和藍鯨有的一拼。

      恐龍大家族在地球上統(tǒng)治了一億六千萬年,體型從大到小都有,最小的恐龍甚至不到半米。我們知道在地球的生物史上有巨蟲時代,也就是石炭紀距今3.59億至2.99億年前。這個時期的節(jié)肢動物體型都非常巨大,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當時的氣候環(huán)境溫暖、潮濕,使植物類大量生長,因此大氣中氧氣含量在一段時間內都是非常高的。這也是生物體型巨大的一方面原因。由于地球環(huán)境的崩潰大量植物的死亡,一短時間內氧氣含量創(chuàng)造了新低,大約在那之后恐龍家族開始誕生。因此富氧環(huán)境會導致生物體型變大,但這可能并不是恐龍家族體型巨大的主要原因。

      生物的體型巨大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考慮,首先大自然的資源足夠支持生物體型的變大,既食物充足同時生存空間充足,其次動物體型變大并不會成為自身滅絕的原因。實際上人類的發(fā)展繁衍在地球上占據(jù)的資源與空間越來越大,地球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持出現(xiàn)大量體型巨大的動物。況且在人類走出非洲的時候,走向世界各地的時候,已經(jīng)“親手”滅絕了很多種大型的動物。

      而藍鯨之所以體型巨大,是因為海洋資源較豐富,受人類影響總體來看并不大,有足夠的資源支撐著大體型的動物,并且海洋中的環(huán)境也適合大體型動物的生存。可以簡單地說只要人類文明一直如此在地球上發(fā)展擴張,其他動物是不會有大繁榮的機會的。也不會有足夠的資源使體型變大。

      而人類自己隨著進化可能腦袋越來越大,但是體型變化并不會太明顯。

      相關問答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