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色一区二区三区,一本大道道久久九九AV综合,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综合亚洲国产2020

    <legend id="mljv4"><u id="mljv4"><blockquote id="mljv4"></blockquote></u></legend>

    <sub id="mljv4"><ol id="mljv4"><abbr id="mljv4"></abbr></ol></sub>
      <mark id="mljv4"></mark>
      人文藝術(shù)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么美的句子,為什么一讀就淚流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么美的句子,為什么一讀就淚流

      2020-07-20 02:52閱讀(129)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么美的句子,為什么一讀就淚流滿面?:每次讀起李叔同《送別》 ,總是一種別樣的心情 ,這種心情還真難以形容,這是李叔同為送

      1

      每次讀起李叔同《送別》 ,總是一種別樣的心情 ,這種心情還真難以形容,這是李叔同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 成部分。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河邊分手、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 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特殊聲音的沖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無限愁漲,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確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jù) 目前已有的資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也許《送別》并不 是為哪個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征送別詩。李叔同的《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  



      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fā)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 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復(fù),其實不然,是文字重復(fù)而意蘊升華:經(jīng)歷了“送友離別 ,而感悟到人生之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頭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彌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 ,一切仿佛都是虛幻的感覺,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



      《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征,傳達出感悟人生、 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李叔同的《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要出家離走的前景。



      但不知道為什么,我讀和聽這首歌,總是感覺人生虛無縹緲,分別就像永久的分離,莫名的憂傷涌上心頭,淡淡的思念掛上心頭,無窮無盡和無邊無際的宇宙讓人覺得人類太渺小,嘆息人生短暫苦難多。

      2

      我是小樓客,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這首《送別》真的是傳唱太廣了,李叔同作詞,取調(diào)于詩人留學(xué)如本時聽到的《旅愁》

      作者弘一法師李叔同是公認的通才、奇才擅長書法、詩詞、丹青、音律、金石最早將油畫、鋼琴、戲劇引入中國,半世紅塵半世僧。

      林語堂評價他說,“李叔同是我們時代里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張愛玲是何等高傲之才女,可她卻說,“在弘一法師寺院圍墻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謙卑”。

      世人熟知李叔同是因為這首流傳廣泛的《送別》。

      多年以后,樸樹在翻唱這首歌曾經(jīng)說:“如果《送別》的詞是我寫的,我當(dāng)場死在這里都可以!

      《送別》整首詞給人以強烈的共鳴通感,可以說每個人都可以在里面發(fā)現(xiàn)自己的離愁,惹動一種情懷甚至在一瞬間淚流滿面。

      到底為什么會如此呢?下面我們做一分析。

      先把這首詞中的意象羅列出來,長亭、古道、芳草、晚風(fēng)、柳、殘笛、夕陽、遠山,這些意象都是歷代送別詩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可以說任何一個意向中都蘊含著濃濃的離愁。李叔同將這些意象集中的表達于一首詞中,這種沖擊感是不言而喻的。

      “長亭”古代城外五里短亭,十里長亭,一般送到長亭即分別,所以長亭是送別詩中最常出現(xiàn)的。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

      《菩薩蠻 》李白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減字木蘭花》 晏幾道 長亭晚送,都似綠窗前日夢。 小字還家,恰應(yīng)紅燈昨夜花。

      《西廂記》中長亭送別一折。

      “古道”荒涼蕭瑟,天涯孤旅

      《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 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

      “芳草“因古人貶官左遷一般在春季,芳草就具有了送別的含義,再看春草已是此去經(jīng)年,又有懷人之感。

      《山中送別》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

      《楚辭·招隱士》屈原 王孫游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

      “晚風(fēng)”風(fēng)起了,總會多一些蕭瑟,何況是晚來離別時的風(fēng)。

      《渡易水歌》 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柳“是送別詩中最常見的意象,柳留同音,古人折柳送別寓含“惜別懷遠”之意!罢哿泟e”蘊含著一種對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親人離別家鄉(xiāng)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fā)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 人們離別時折柳相送,在思念親人、懷念故友時也會折柳寄情。

      《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 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憶秦娥》 李白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青門柳》白居易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fēng)。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色新。

      “笛聲“是一種悲涼凄切、清遠悠揚的音樂,黃昏,夕暉余照的古城,秋風(fēng)瑟瑟的邊塞,回響著一支支清曠悠遠的笛聲,訴說著人生中的迷離風(fēng)景和風(fēng)景中深重低沉的嗚咽。飄泊顛躓的游子聞笛傷懷,歸心似箭;戍守邊關(guān)的將士聞笛興感,思家念親。

      《淮上與友人別》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shù)聲風(fēng)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從軍北征》李益 天山雪后海風(fēng)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夕陽“日之夕矣,牛羊下來。夕陽西下正是歸家的時候,此時分別更填凄涼。

      《送友人》李白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山中相送》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guī)?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斜陽,青山獨歸遠。

      “遠山“離人漸行漸遠,送別的目光跟隨遠望,身影終被山所遮擋,還在奮力遠眺,卻終是望不見了。離人回望也看不見了長亭邊的友人,也許距離并不遠,但青山已將彼此隔開。

      《踏莎行 候館梅殘》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fēng)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長相思》納蘭性德 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如此多離別的意象,綿密重疊的出現(xiàn),會是多么強烈的情感累積,是怎樣一種難掩的離愁。將千載以來文人詠之嘆之的離別之情,推向了極致。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已過半,知交有多少已零落不復(fù)見,或是天涯離別,重山重水阻隔,不知何時還能再見。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最后一句的意境,與王維在《渭城曲 》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感情如出一轍。

      送別友人之后,寂寥哀愁油然而生,頓感人生苦短有如落日。整首歌詞彌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也為由名滿天下的才子名士到青燈相伴的弘一法師埋下了伏筆。

      3

      《送別》

      作者: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為什么這首詞容易讓人落淚,我個人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背景讓人落淚

      這首詞是李叔同在自己“天涯五友”之一許幻園告別之后所作,據(jù)說舊時上海的一年冬天,大雪紛飛,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出屋內(nèi)的李叔同和葉子小姐,說:“叔同兄,我家破產(chǎn)了,咱們后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去,連好友家門也沒進。李叔同看著好友離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個多小時,連葉子小姐多次叫他,仿佛也沒聽見,隨后,他返身回到屋內(nèi),把門一關(guān),讓葉子小姐彈琴,含淚寫下了這篇傳世之作。

      從寫作背景就可以看出,李叔同當(dāng)時的心情是多么地傷感,不舍,對昔日好友的離去,他將所有的送別之情全部融入到這首詞里,從而引起讀者的共鳴,引起讀者落淚。

      第二,音律讓人落淚

      我們都知道,在悲傷時,我們都愛聽一些傷感的歌曲,以抒發(fā)個人的心情,可見,音樂是表達情緒很好的媒介,而作為著名音樂家的李叔同、就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他深通音律,年輕時就寫過大量詩歌,還譜寫過《祖國歌》等廣為流傳的歌曲,是我國現(xiàn)代歌史的啟蒙先驅(qū),因而,當(dāng)好友許幻園向他告別之時,他深嘆世事無常,懷著送別的傷感之情,伴著葉子小姐的琴聲,將個人感情敘寫在歌詞中,敘寫在音律中,從而讓讀者讀之落淚,聞之傷感。

      第三,意境讓人落淚

      李叔同表達的意境中,蘊含著他個人的一種情緒,比如,從長亭之外,再到古道旁邊,最后芳草蔓延天邊,像是一個人,一路送著好友從近處越走越遠,直到天邊,然后是時間,是傍晚時候,這個時候,是人日落而息,該睡覺的時候,又是晚風(fēng),柳樹,夕陽,和遠處層層疊疊的山巒,這種意境,和作者的心情相互呼應(yīng),讓讀者讀著讀著,就進入了他的意境,感受著他的傷感之情,自然而然容易和讀者產(chǎn)生共鳴,讓人落淚。

      4

      謝大圣邀。

      每每聽到《送別》或者拉起這首曲子(小提琴),都使我勾起深深的懷舊,深深的嘆息,深深的感動,不禁想起自己年少時的輕狂不羈,更懷念起歌詞主人一一弘一大師李叔同。先生出生于天津,家族世代經(jīng)營鹽業(yè),開設(shè)錢莊,家世顯赫,可謂津門巨富。他的父母信奉佛教樂善好施,因此他從小耳濡目染,且飽讀詩書聰慧過人,字好文華,成年后,關(guān)心國事的李叔同思想進步,開辦過文學(xué)社團,著墨并出版過大量詩歌劇本。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xué),更開闊了視野,回國后在天津、上海、杭州等地任教,專事音樂,其間創(chuàng)作《送別》不朽之詞作。曲調(diào)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這首《送別》,曾被八十年代著名電影《城南舊事》選作主題曲,在中國傳唱了幾十年,經(jīng)久不衰!端蛣e》不涉教化,清新淡雅,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xué)有機結(jié)合,堪稱完美,大眾垂青。語言精美,感情真摯,詞境深邃。\"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百感交集,引起萬千共鳴,具有非常強烈的感染力和時代感,如此這般,弘一大師的心血之作讀來上口入腦融心怎能不淚流滿面呢?!


      5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為什么這么美的句子,一讀就淚流滿面。只因這短短的一句話,每一個字都代表著離愁別恨。

      歌詞的出處

      這句歌詞出自近代李叔同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古道,送別故人,

      萋萋芳草仿佛延伸到了天邊。

      晚風(fēng)吹拂著柳枝輕動,斜陽依依,

      卻終將消逝在笛外的遠山。

      生命中些知己朋友啊,

      早已經(jīng)天涯海角,萬水千山。

      世間有誰能長久的團圓?

      人生總是歡聚的時候少,離別的時候多,

      這事有誰能夠改變。

      問朋友這一去又是多少年,

      能夠回來的時候,就請不要流連。

      且珍惜這短暫的時間把酒言歡,

      不要去想別后的寒夜孤枕難眠。

      關(guān)于詞的作者

      李叔同:字惜霜,號叔同。民國五年入杭州定慧寺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多才多藝,編歌演劇、作畫治印無所不擅,又精通數(shù)國文字。詩好作長短不齊之句,著有《弘一法師文鈔》。詩作奇趣洋溢。詞風(fēng)豪放婉約兼具。今人輯有《李叔同詩全編》,這首詞就在集中。

        他這一生有兩個身份,一個風(fēng)情才子,一個世外高僧。前半生他的音樂、戲劇、書法、繪畫、詩詞皆是一流,堪稱全才大師。然而在盛名之際,他卻選擇拋妻棄子,遁入空門。

      俞平伯曾如是說道:“李先生的確做一樣像一樣: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風(fēng)流名士;做話劇,像個演員;學(xué)油畫,像個美術(shù)家;學(xué)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當(dāng)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

      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  

      《送別》曲調(diào)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采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diào)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也成了家喻戶曉傳唱至今的經(jīng)典。說到李叔同的《送別》一曲,還是有些來歷的。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xué)期間就熱衷音樂,對《旅愁》有較深的印象。《送別》是李叔同從日本留學(xué)回國后創(chuàng)作的。一個冬天,大雪紛飛,“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許幻園的。家中破產(chǎn)與他告別。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隨后返身回到屋內(nèi),把門一關(guān),他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也有人說這首詞是送給他的日本妻子葉子姑娘的。

      結(jié)語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長亭是送別的代名詞,古道更烘托出了送別之境,芳草碧連天,表明了作者依依惜別之情,目送友人遠去,已經(jīng)看不到背影,草色連向天邊,人卻海角天涯。讀起來怎不讓人黯然淚下。

      6

      佛教論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

      論“詞”

      著名音樂人樸樹在某音樂節(jié)目錄制現(xiàn)場唱一首歌時突然崩潰大哭,不能自已。

      他說:“如果歌詞是我寫的,當(dāng)場我死那兒都可以。”

      讓樸樹死而無憾的就是這首《送別》,詞作者是才子李叔同,即一代高僧弘一法師。


      1914年,上海,窗外大雪紛飛,積雪盈尺。李叔同正和葉子小姐在房內(nèi)閑話,忽聞窗外腳步聲,良久,傳來一聲:“叔同兄”,李叔同出門一看,摯友許幻園立于雪中,表情悲傷決絕:“叔同兄,我家破產(chǎn)了,咱們后會有期。”說完揮淚離去,連好友的家門也未進。

      李叔同佇立在雪地里,看著好友離去的背影,內(nèi)心一片愴然,昔日的歡聚仿佛一場夢,如今眼前只剩雪地里一排腳印。就這樣站了一個小時,無語凝噎,李叔同返身回屋,關(guān)門提筆,含淚寫下了這首《送別》。句句在情,字字是淚。

      再相聚,已是13年后。

      1927年秋,李叔同終與許幻園再次相聚于上海,此外還有“天涯五友”中的袁希濂、張小樓,而五友中的蔡小香已經(jīng)去世,天涯五友已不再完整。

      官運不暢的許幻園早已家道中落,袁希濂介紹許幻園到上海大王廟,兩人均成了居士。1929年許幻園在上海大王廟病逝。

      李叔同與摯交從此陰陽兩隔,余生世間不再有你,只剩自己垂垂老去。人生短短數(shù)十載,15年間歷經(jīng)生離死別,真是應(yīng)了那句:“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再論“曲”

      《送別》除了詞,曲子的基調(diào)亦是傷感的——讓人聯(lián)想到心中最掛念的:“母親”,“摯友”,亦或“家鄉(xiāng)”,“故國”……通曲縈繞著一種思念的愁緒。

      果不其然,此曲調(diào)最早源自于美國曲作家奧德威的《夢見家和母親》。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采用該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別》則又取調(diào)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詞曲”引人落淚

      1942年,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后不久,遺世而獨立的弘一法師安祥西逝。

      可他所作《離別》卻一直被后世久久傳唱至今,可謂其留給世間的寶貴財富之一。

      在天堂,在西方極樂,在某處,李叔同與許幻園應(yīng)該終究再次相見了吧。


      考慮再三,雪梨還是決定放上整首詞讓大家共賞,因為真的太好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7

      猶記得當(dāng)時年紀還小,你愛談天我愛笑。

      并肩坐在教室里,搖頭晃腦一起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彼時還不識愁滋味,只覺得曲調(diào)悠揚、歌詞婉轉(zhuǎn),異常動聽。


      看不懂兩鬢風(fēng)霜的老師眼角泛起的淚花,聽不懂哽咽嘶啞的歌聲下隱藏的黯然。


      然后我們就一天天長大了。


      我們和童年的自己告別,和少年的自己告別,和青年的自己告別,終于有一天,來到了中年。


      身邊的人早已不是當(dāng)初的人,鏡中的人也已不是當(dāng)初的自己。


      我們很少想起這首歌,也很少想起曾經(jīng)的自己。


      遍地雞毛的生活里,誰還記得年少懵懂時一起牽著手唱過的歌呢?


      日子平靜地,如水一樣地流過。


      突然有一天,你在電視里看到有個清瘦的中年男子,安靜地站在那里。

      熟悉的曲子響起來,他低垂著眉眼,無比虔誠地唱起這首歌。


      記憶的閘門打開,潮水一般向你涌來。


      你看到年幼的自己,依偎在還很年輕的父母懷里,開心地指著天上的風(fēng)箏,笑。

      你看到青澀的自己,偷偷寫了小詩,塞到那個令你現(xiàn)在想起似乎還會心跳加速的人的書里。

      你看到害羞的自己,卻在畢業(yè)那一天,喝的酩酊大醉,和大家抱在一起失聲痛哭。

      ......


      而電視里的那個人,突然開始失控,哽咽,泣不成聲。


      你捂住臉,用力地哭出了聲。

      8

      先來欣賞一遍全詩——

      送別作者: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解釋:第一句、寫景:走了很長一段路后來到一座亭子外,眼前是一條古道,它通向遠方,碧綠的草地與天相連;這一小節(jié)詩句表面是寫景,實則寫出了送別某親友的一種惆悵心境;第二句、繼續(xù)寫景:晚風(fēng)吹動楊柳,笛聲斷斷續(xù)續(xù),夕陽已經(jīng)墜落遠山之外。作者繼續(xù)借景抒情,親友遠去了,時光也彷佛漸漸暗淡,彷佛世界都在為我唱著傷心曲子。第三句、這一小節(jié)是直接抒發(fā)某種感觸:天涯海角,真心至交好友實在很少很少了。第四句、繼續(xù)直抒情懷:一壺酒已經(jīng)足夠叫我歡樂一時,但今夜親友離別,我的夢里將是一片寒涼。到這句為止,詩人抒發(fā)了第一層親友遠離帶來的情感。第五句、可以說這一句開始,等于第二段開始,第一小節(jié)是重復(fù)了最開始的第一小節(jié)詩句,完全一樣,但因為后續(xù)的詩句情意表達和前面不同,你可以理解這種重復(fù)句式是一種情感的強調(diào)和回味;第六句、第二段的第二小節(jié),即全詩的第六小節(jié)詩句,“問君此去幾時來”,表述意思和情感都開始升級了,開始發(fā)問,你可以理解為問天問地之類的天問,你走了,但什么時候回來?希望回來時不要猶豫、不要徘徊。表達了詩人對遠離的親友之強烈思念和期望。第七句、再一次重復(fù)第三小節(jié)詩句,即“天之涯……”那一小節(jié),我如果大聲朗誦這個重復(fù)的一小節(jié)詩句,我會不僅提高聲音、還會讓語氣急促,以表達詩人借這一小節(jié)重復(fù)詩句所要表達的那種強烈的自憐自愛、對親友遠離不歸、知交零落的一種深刻的痛感;第八句、也是最后一小節(jié)詩句,“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笔菍θ娗楦械囊环N總結(jié)、一種強調(diào)、一種深深地感慨,也是對前一小節(jié)親友離別后的自憐自愛的一種自我安慰的情感延續(xù)。評價:1、味道很好,非常符合我對好詩的評判標準,其用詞用句簡練、流暢、有韻味,2、從網(wǎng)上搜索介紹得知,李叔同這首詩是為一首歌填的詞,是可以唱的,只不過我不清楚這歌的曲子是怎樣的。3、詩的意境構(gòu)筑,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清楚地,開始景色渲染,到情感渲染,到強烈情感的表達、胸臆直抒,一層一層推高,一點也沒有累贅的或者多余的句子,情感和意思的抒發(fā)和表達也不繁復(fù)、啰嗦。

      4、總體來說,這是一首好詩,不過還算不上是頂尖古典風(fēng)格的詩,我意思和唐詩宋詞中的那些經(jīng)典詩詞作品相比較的話,其意境的廣度、深度有所欠缺,其意蘊也略顯淺薄、窄小。不過它是一首歌的詞,作者也不可能寫的太深、那樣容易陷入詞句晦澀的境地,反為不美。

      ——回到問題上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么美的句子,為什么一讀就淚流滿面?

      1、看來你的淚點比較低;

      2、他這句詩寫的確實比較煽情,而且用詞收斂,所以煽情的格外……煽情,“芳草碧連天”這句還叫人想起“天涯何處無芳草”的詩句,中國古代詩人的煽情詩句,實在妙不可言,如此內(nèi)斂、每一個字都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李叔同是一個清末民初的人,很顯然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古代文化的熏陶,在古典詩詞方面還是頗具功力的,雖然其詩還算不上古詩詞中的經(jīng)典上乘之作,但拿到現(xiàn)當(dāng)代來閱讀,讓后人感慨一番、拍案叫絕,甚至讓淚點低的詩歌愛好者淚流滿面,還是綽有余裕的。

      3、不少中國人連瓊瑤小說都會讀的感天動地、淚如雨下,李叔同這首詩、尤其這句可謂全詩最佳句子,起碼也算古典詩歌中的精品佳作之一,你被感動也是很正常的。

      如上。

      9

      李叔同是近代的傳奇,是了不起的國學(xué)大師、佛學(xué)大師。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

      唯有別離多。

      ——《送別》 作詞:李叔同

      這是李叔同填詞的一首歌曲《送別》。這首曲子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讓子彈飛》的片頭,也出現(xiàn)在《城南舊事》電影中。《送別》堪稱傳世佳作。

      李叔同的書法、繪畫、音樂、舞蹈、詩詞、戲劇、篆刻、佛學(xué)造詣非常深。

      李叔同才華橫溢,是近代中影響很大的人。在他的弟子中也出現(xiàn)了很多大師,他的書法和繪畫作品都是非常珍貴的。他在日本表演話劇《茶花女》曾經(jīng)轟動一時,李叔同可以說是時代杰出的才子。


      李叔同寫了詞《南浦月》,請大家欣賞:

      楊柳無情,絲絲化作秋愁千縷。

      惺依如許,紫起心頭緒。

      誰道銷魂,盡是無憑據(jù)。

      離庭外,一帆風(fēng)雨,只有人歸去。

      李叔同于1918年8月19日出家學(xué)佛,法名“演音”,號“弘一”。李叔同出家成為后來著名的弘一法師,也是中國近代的著名的佛學(xué)大師。

      弘一大師最后用一句話來總結(jié)了他的一生,那就是:悲欣交集。現(xiàn)在很多人都喜歡。特別是那一句“天心月圓”,更是潛藏了極大的深意,也感動了無數(shù)的心靈。

      弘一大師的一生的作品很多,他的事跡被記錄下來的也是非常多。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好好的去尋求和探索。

      文/心智無礙 暢游虛空

      圖/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10

      《送別》

      作者:民國.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第一次接觸到這首詩詞,是讀小學(xué)上音樂課時,老師教唱的歌曲《送別》。一首抒情動人的詩詞,配上委婉古風(fēng)的譜曲,竟然已經(jīng)流行并傳唱了一百多年。放眼全世界,上下幾千年,我估計也只有這首意境唯美的中國風(fēng)歌曲《送別》了。

      這首詩詞共分為四個小節(jié),作者在詩里詞間描寫的是送別親友時的場景與自己的心情,同時抒發(fā)了自己因為送別親友而心生出的、對人生的感懷及領(lǐng)悟。

      在這唯美的首詩詞里,作者只是用了短短百十個字里,便將一個感人至深的送別景象,完整的呈送于每一個讀者眼前。

      長亭、古道、芳草、晚風(fēng)、柳葉、笛聲、夕陽、遠山、濁酒,余歡、告別、寒夢、思念、問候…

      這些美麗又傷感的字詞,作者將它們完美的組合到了一起。讓人一邊品讀著詩詞,一邊很自然的就聯(lián)想到了一副凄美感人的別離畫面。

      生命自古多別離,空留思念伴人眠。

      人生難得是歡聚,問君此去幾時來?

      相關(guān)問答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