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慘?從卻把青梅嗅,到東籬把酒黃昏后,再到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名滿詞壇,卻過得并不平順,那晚年的李清照,過得有多凄慘?:李清照是北
李清照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她一生中遭遇了諸多不幸:
李清照(1084一約1155),山東濟南章丘明水鎮(zhèn)人,享年七十三歲。父親李格非(字文叔),“蘇門后四學士”之一,官居禮部員外郎,中書省正六品,系追隨蘇軾的“保守派”、舊黨人物。
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18歲的李清照,與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字德甫,一稱德父)結(jié)為伉儷。趙明誠是宰相趙挺之的季子,以父蔭,歷任州郡地方官,是位著名的金石鑒賞家、收藏家。趙挺之系改革派王安石變法集團中重要的新黨人物。由此可見,李清照的父親是舊黨要員,公公又是新黨頭目。她生活在這樣一個復雜的家庭,夾在激烈的新舊黨爭之中,遭受顛簸沉浮是不可避免的了。
李清照婚后第二年(1102)七月,其父李格非被打入“奸黨”“元裕黨人”之列,全家被逐出京都,李清照被迫離開了御賜宅第汴京府司巷,回明水老家棲身,與新婚良人,勞燕分飛。
大觀元年(1107)三月,公公趙挺之被罷官后5天去世,死后3日,丈夫趙明誠和他兩個哥哥存誠、思誠,一起被捕入獄。七月獲釋,一齊被趕回老家青州。李清照又隨夫“屏居”(隱居,或稱閑居,但不許做官)青州十年之久(李清照《金石錄后序》有:“后屏居鄉(xiāng)里十年”句)。政和元年(1111)初,朝廷為趙挺之平反昭雪。一年之內(nèi),三個兒子相繼官復原職。
靖康之難,一個極其富強的宋王朝,突然崩盤,絕大多數(shù)人尚未來得及反應,就已經(jīng)迅速跌落至谷底。
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金兵破東京,史稱“靖康之變”。翌年四月,徽宗趙估、欽宗趙桓被俘,與宗室、后妃、輔臣、樂工、工匠等數(shù)千人和大量珍貴財物被劫,汴京洗劫一空,北宋亡。五月,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應天府繼皇位,尊高宗,改年號為“建炎元年”,建立南宋王朝。
這年(1127),44歲的李清照舉家南渡逃亡,七月,復起直龍圖閣趙明誠受詔出守江寧,兼任江東經(jīng)制副使。七月議定,八月上任。
三月,趙明誠以“棄守建康城”獲罪,被罷官。這樣,趙明誠江寧就沒法待了,湖州也去不成了!怎么辦?前思后想,“是非之地不可留”,“三十六計走為上”。決定舉家出走,暫避風頭。趙明誠于建炎三年三月罷官,與夫人李清照帶著家傭、舊部乘船西行,從江寧溯江而上,經(jīng)當涂,過蕪湖,原來打算到江西贛江之濱安家定居的。五月初夏,來到了山清水秀的池陽(即池州,有時又稱‘池陽郡”)。
李清照一家來到池陽,受到池陽州官劉子羽的禮遇。不幾日,大約在五月底或六月初的一天,突然郡守劉子羽興致勃勃地來到趙明誠的住處報喜,送來了高宗皇帝重新任命趙明誠為湖州知州的詔令。劉熱情挽留趙明誠和李清照把家在池陽城內(nèi)安頓下來。李清照見池陽古城古色古香,江南水鄉(xiāng),風光雅麗,且民風純樸,與外地相比,顯得多了幾分安逸,欣然贊同,暫居池陽,讓趙明誠獨自赴京應召。
算來,從二月罷官,到五月底或六月初“被旨知湖州”,前后僅僅三個月,就官復原職,怎不令趙明誠和李清照喜出望外呢!個中原委,唯趙明誠和李清照心知肚明。據(jù)后人猜度,認為他倆有幾個在朝中為官的親人起了作用:明誠的兩個妹婿,一個兵部侍郎李耀,另一個禮部員外郎傅察;還有一個是清照同父異母的小弟任救局刪定官的李遠。他們所任都是朝中要職,系“皇帝身邊的人”。還有明誠的兩位兄長存誠和思誠,分別擔任廣州和泉州的州官,都屬封疆大吏。因此,此說頗有幾分道理。
按照朝廷的慣例,趙明誠在接到皇上的任職詔令后,應立即進京“過闊上殿”,晉見高宗皇帝,面受圣諭。根據(jù)趙明誠當時的心情,可說是絕處逢生,深感皇恩浩蕩,感恩不盡,定然是要立馬進京,例行召對。于是,他重托劉知州照應家眷和所帶文物家產(chǎn),并決定將家暫時安頓在池陽郡府附近定居,自己騎著郡守劉子羽提供的馬匹,單身從陸路官道趕往京都“赴召”。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逼咴碌,李清照在池陽送別夫君趙明誠赴京面圣才僅僅一個多月,池陽郡守劉子羽匆匆送來了丈夫趙明誠病臥建康的告急家書。
李清照見信,得知明誠冒著酷暑,一路之上鞍馬勞頓,中暑染疫,病臥京都,大驚失色,萬分焦急。
李清照深知丈夫性子急。去京都時,就懷著罷官不久又得圣恩的感恩之情,所以才冒著酷暑,日夜兼程,勞累過度,感染瘧疾,病倒在帝王行宮所在的京都建康。李清照又懂醫(yī)道,知道瘧疾這種惡病,發(fā)作時全身忽冷忽熱,顫抖不止,齒寒作響,痛苦萬分。明誠如何耐得住這般折磨,必定會服用大量退燒的寒性藥物,就容易患痢疾惡病。這樣兩病并發(fā),寒熱交加,生命就危在旦夕了!李清照愈想愈可怕、越想越焦急。在知州劉子羽的關照幫助下,留下兩名跟隨明誠多年的老部下,看管留存在池陽城臨時住宅里的古董珍寶。自己帶著貼身老仆人,連夜乘輕舟啟程JI}}江而下,一天一夜航行三百里水路,直馳建康。
丈夫暴病,來得太突然了,猶如五雷轟頂。待李清照火急火燎趕到建康,見到病危中的趙明誠時,果不出所料,他服用了大量去熱的寒性中草藥,不僅瘧疾沒得到控制,又患上了可怕的痢疾,腹瀉不止,病上加病,病入膏肓!這時,己是回天無術了!她在《后序》中繼述道:余悲泣倉皇,不忍問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展之意。
李清照悲痛欲絕,泣不成聲,又不忍心問奄奄一息的趙明誠臨終遺囑,對后事的安排。建炎三年八月十八日那天,趙明誠自知再也起不來了,臨終取筆作絕命詩,寫完就流然去世了。
這年,正值趙明誠49歲,李清照46歲,一對相知相伴二十八個春秋的恩愛夫妻,就這般匆匆生死永別了……
這年,1129年,(建炎三年)是閏八月,李清照料理完丈夫的喪事,感到孤苦伶仃沒有地方可以投靠。這時,時局己越發(fā)緊張了。她在《后序》中所言“朝廷己分遣六宮”,指的就是這年七月,隆裕(即哲宗趙煦后孟氏)皇太后率領六宮逃往洪州(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之事。又聽說為了阻擊金兵,長江都要封鎖禁渡了。李清照萬分擔心留在池陽臨時住處的兩萬多卷古典書籍、兩千多卷金石刻本和所存的足可供上百客人使用的家俱、被褥,以及相當數(shù)量的古董器皿等貴重物品,不知如何是好?急中生智,她想起了趙明誠的妹夫李擢,是護衛(wèi)隆裕太后率領六宮逃往洪州的兵部侍郎,只有將這些珍貴文物送到洪州去交給他代為保管,是最為保險的了。亡夫重托,是未亡人心中天大的責任。于是,李清照顧不得沉病病痛,立即帶上老女傭和趙明誠生前手下舊部吏,抱病重返池陽的臨時住處。
這是李清照第二次到池陽古城。 李清照拖著病體,急急忙忙,慌慌張張,形如救火,十分倉促,時間十分短暫。當她趕到池陽郡府衙門北邊與池州府儒學之間的塔上街臨時住處,見到留下的兩位明誠生前“故吏先部”,看管的數(shù)十箱未曾拆封的珍貴古董文物安然無恙,心中萬分感激。當即在池陽郡守劉子羽的幫助下,雇用可靠船主。李清照又千叮嚀萬囑咐,托付這兩位“故吏先部”,負責押運這批文物珍寶,送往洪州,面交妹夫李擢。李清照自己只撿了一小部分輕巧的小件稀珍文物,隨身攜帶。
李清照在送走了“故吏先部”去洪州的舟船之后連夜帶著老傭人乘船沿江而下,告別池陽,返回建康。
李清照來去匆匆,剛剛離開池陽不久,池陽城就發(fā)生了重大變故!敖ㄑ兹昵锒,(金)兀術(兵)下太平(今黃山區(qū))。分兵向池州。池州駐御前親軍都統(tǒng)制程全,以眾寡不敵,欲堅壁待援。時受建康知州兼江淮宣撫使杜充節(jié)制。(杜)充檄(令程)全出戰(zhàn)甚急。(程)全不得己,率麾下與金兵激戰(zhàn),敗潰死亡”。所轄在池陽的駐御前親軍潰散。李清照聞此噩耗,大驚,甚感不幸中之萬幸,免遭此劫。不料洪州局勢驟變。由于隆裕太后所率六宮一行,浩浩蕩蕩,目標太大,引得金兵窮追不舍。直追至洪州時,守臣棄城逃亡撫州(臨川郡,今江西臨川),太后一行則退去虔州(即贛州),李耀和他的父親也都早已逃之夭夭。入冬十二月,洪州失陷。李清照托明誠生前兩位“故吏先部”,從池陽運去的這么多辛辛苦苦從青州千里迢迢運來的十五車珍貴文物古董,“又散為煙云”,喪失殆盡矣(趙明誠是宋朝最著名的金石學家,文物收藏家)!李清照聞訊,深感有失夫君生前重托,懊傷至極,又大病一場,“僅存喘息”……
這時,李清照在走投無路之際,只有“往依”“任救局刪定官”、繼母王氏所生的小弟李遠,緊緊追趕朝廷御舟而行,卻又時時撲空。李清照在金兵的追擊下,帶著病體,在浙東一帶經(jīng)歷著顛沛流離驚恐凄慘的逃亡生涯……
真是老天不滅南宋。建炎四年(1130),浙東海上一場風暴海嘯,嚇退了不習慣海戰(zhàn)的金兵,倉皇逃亡中的高宗皇帝趙構,才得己脫身,駐蹕越州州治會稽。翌年,改元“紹興”,升越州為紹興府,以州名為府名。
紹興二年(1132),是李清照陷入人生悲劇的又一個年頭!這一年春,李清照追隨朝廷到臨安(即杭州),四五月間,病中再嫁,所遇匪人!胺巳恕闭,“取義于李朝威《柳毅傳》的‘不幸見辱于匪人’。李清照的再嫁酷似洞庭龍女遠嫁徑河小龍之不幸,所遇均為行為不正當之‘匪人”。這一年,亡夫三載、年屆四十有九、雙鬢蒼蒼、重病纏身的李清照,在她孤寂凄慘的生活之中,突然闖進了一個卑劣匪人!
這個“匪人”,姓張名汝舟。
張汝舟,浙江歸安人。北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霍端友榜進士,北宋時仕履不詳。紹興元年(1131),任右承奉郎、監(jiān)諸軍審計司。這個軍中小吏,是負責檢查審核軍隊糧草、軍需供給和軍中官員的體祿待遇等事務。大都是在新組建隊伍時,才委派這類軍中官吏前去“職籌”“審計”。所以他官銜品級雖不高,但在軍中卻舉足輕重。御前親軍潰散后,朝廷對池州駐軍進行改編的“軍期事務”而來。這個張汝舟來到池陽后,就聽到池陽人有關李清照和趙明誠的許多傳聞。
有說“趙太守(明誠)遠道而來,特地在我們池陽城里安家呢。趙太守是什么人?他是京城建康的太守呀!”
有說“趙太守的夫人李易安,是天下第一女詞人!她相貌端莊,舉止文雅。這樣的才女一年之內(nèi),兩次來池陽,與池陽有緣,是池陽之福啊!”
更有說“嘖嘖,趙大人和清照夫人,來到池陽時,帶來了整整一船金石、文物、古董。從南門大水埠運到住處,整整搬了三天呢!不要說多,就是搬一車子寶貝,我們老百姓一輩子也吃喝不完呀!”
這些話,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張汝舟這個軍中行伍小吏、卑劣小人,大小也是個進士出身,略通文墨,深知官場名望的重要。他對李清照享譽朝野的才華詞名和花容月貌,早有耳聞,令他傾倒。這次聽到她竟然擁有這么多稀珍文物,可說是價值連城啊,怎不令他垂涎欲滴!
其實,當時趙明誠收藏稀世文物珍寶的名氣的確很大,朝廷上下想圖他手中古董財寶的人,大有人在,就連高宗皇帝寵幸的太醫(yī)局醫(yī)官、和安大夫王繼先,在給趙明誠看病時,病沒有看好,卻看上了趙家珍藏的大量古董。乘人之危,趁火打劫,提出要用三百兩黃金全部買下趙明誠手中的稀世珍寶。幸虧趙明誠的表兄、兵部尚書謝克家出面,給高宗皇帝上了奏折:“恐疏遠聞之,有累盛德,欲望寢罷。”說這事以權勢奪人所愛,傳出去恐有損圣德,影響不好。皇帝發(fā)話,才被制止。
可想而知,連皇帝老兒的寵臣尚且如此,何況這個軍中小吏卑劣匪人張汝舟呢。豈不更是見財眼開,不擇手段了!
說來也巧,查考史料,兩宋時期,朝廷確實有兩個同名同姓都叫“張汝舟”的官員: 一個張汝舟,昆陵(江蘇常州)人,北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進士,宣和二年(1120)任殿中侍御使,因憐上意,于宣和五年降授宣教郎、直秘閣權知越州郡紹興府。
另一個張汝舟,乃浙江歸安人,就是這個派到池州去辦“軍期事務”的軍中小吏右承奉郎監(jiān)諸軍審計司。
兩個張汝舟。一個是政聲斐然,名聞朝野的明州太守;一個是池陽軍中小吏,朝中無名之輩。這就給軍中小吏張汝舟有了魚目混珠的可趁機之機,也成為李清照和李遠姊弟倆之所以“輕信匪人”、上當受騙鑄成再嫁悲劇的一個原因。
李清照在著名的《投綦啟》感謝信中,開頭一段血淚文字,就訴述了她受騙再嫁,釀成悲劇的真相。文曰: 近因疾病,欲至膏育,牛蟻不分,灰釘已具。嘗藥雖存弱弟,膺門惟有老兵。既爾蒼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說,惑茲似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書來輒信;身幾欲死,非玉鏡架亦安知?
這段文字,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我因近來一直在病中,己將病入膏肓,無法挽救了。她在這里引用了“牛蟻不分”一個典故:晉人殷仲堪父病虛悸,聽見床底下螞蟻響動,以為是斗牛之聲。神志恍忽如此,形容病情十分嚴重。家中已經(jīng)為我準備好了封棺用的鐵釘和石灰。明誠去世之后,我身邊遞湯藥照顧我的只有生性懦弱的小弟李迒一個親人,看管門戶照應家務的惟有跟隨多年的老傭人、老部下了。廖廖數(shù)語,道出了她膝下無兒無女孤苦伶仃的凄慘景象。又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和生性懦弱的小弟李迒,才會如此輕率地相信了匪人張汝舟巧嘴如簧的謊言,被他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張汝舟見我年近半百,病成了這個樣子,膝下又無兒無女,弟弟又老實可欺,才敢與媒人串通,送“官文書”上門來說媒。像南朝始安郡的溫嶠公說媒時,贈送玉鏡臺作定信物那樣做了假,也未可知啊。我們姐弟難察真?zhèn)窝!遂輕信了媒人欺詐之言。
那么,媒人帶來的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官文書”呢?竟然使見多識廣才學過人頗具男子氣概的李清照驚恐害怕得“身幾欲死”了呢?這無疑是張汝舟和媒人施出的毒計,威逼李清照再嫁的卑劣手段呀。
要解開張汝舟派媒人送來的這張“官文書”之謎,還得從李清照撰寫的《后序》中尋找答案。文曰:先侯疾亟時,有張飛卿學士,攜玉壺過視侯,便攜去,其實眠也。不知何人傳道,遂妄言有頒金之語,或傳亦有密論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遂盡將家中所有銅器等物,欲赴外廷投進。到越,已移幸四明。
大意是說:明誠在建康重病的時候,陽翟學士張飛卿帶了一把玉壺來請明誠過目鑒定。明誠看完后,張飛卿就把玉壺帶走了。其實,他帶來的玉壺不是真玉的,而是一種與玉近似通稱“珉”的石頭壺。這事,后來不知被那個別有用心的人造謠生事,無中生有,把這把假玉壺說成是國寶,誣陷明誠將這把國寶玉壺暗地里獻給了金國,賣國求榮,當了漢奸。這就是所謂“玉壺頒金”之說。后來李清照又聽到傳說,有人已經(jīng)向朝廷告密,要以“玉壺頒金”的罪名,檢舉、彈劾已故明誠。這可是個通敵大罪呀!明誠雖然死了,他歷史上又有“縋城宵遁”被罷官的劣跡,在這兵荒馬亂之際,誰會去為莫須有的“玉壺頒金”罪名作調(diào)查、幫辟謠呢?我一個女子,就算渾身是嘴,也說不清楚呀。如果一旦事發(fā),朝廷真要追究查辦起來,事情就鬧大了,不但死去的趙明誠要獲罪,被革職除名,就連遺孀我李清照,輕則入宮為奴,重則發(fā)配充軍,甚至招來殺身之禍。我怎不驚駭,“大惶怖,不敢言”呀!遂將家中所有銅器等珍貴古董進獻朝廷,以表示對皇上的一片忠心。
因此,如果說媒人帶來的“官文書”上寫的是“玉壺頒金”之事,是彈劾已故趙明誠的狀子,以此要挾李清照逼婚的話,才會使李清照“大惶怖,不敢言”?磥恚挥羞@一種解釋,比較合乎情理。
李清照病中受騙,倉促再嫁;楹蟛痪茫瑥埲曛墼萎吢叮瑢⒗钋逭盏娜松瘎,推向了極點!
先說軍中小吏張汝舟。他之所以那么主動積極、千方百計、軟硬皆施地要把李清照騙婚到手,心里懷著兩個鬼胎:一是,傾慕李清照名門之后,才貌出眾,一代詞宗,“文章落紙,人爭傳之”,名聞朝野,一心想娶到她為妻,抬高自己的身價,以求仕途飛黃騰達;二是,貪圖李清照手里由趙明誠遺下的大宗古董文物,價值連城,一心想只要娶了李清照,就可霸占她手中的珍貴文物財寶,一步登天,成為巨富。有了錢,就可以買高官,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再說李清照。她之所以輕易上當受騙,晚年病中再嫁“匪人”,其原因有三:一是,自丈夫趙明誠染疾暴亡,前后三年時間,一個獨身女子,年近半百,重病纏身,孤苦伶仃,精神上需要有人關懷,要有家庭的溫暖;生活上也需要有人體貼照顧,安度晚年;二是,三年來拖著重病的身子,顛沛流離,四處逃亡,吃盡苦頭,亡夫遺下這么多珍貴的古董文物,在兵荒馬亂中丟失了許多,使她雪上加霜。這時,作為一個女人,她是多么希望能有個依靠,能有個人保護年老多病的自己,也能保護亡夫遺下的珍貴文物,不負亡夫生前的重托;三是,為張汝舟花言巧語所迷惑,也為他“官文書”的欺詐恐嚇、軟硬皆施所威逼就范。
紙是包不住火的。李清照“強以同歸”再嫁張汝舟之后,很快就看清了這個匪人的卑劣的面目,自知受了這個小人的騙。把他與前夫趙明誠相比,無論才學、志趣、品德、感情的恩愛等等方方面面,都不可同日而語,有天壤之別。性情清高的李清照,實在是難與這樣的匪人相處。
同時,張汝舟很快發(fā)現(xiàn)自己受了騙。原以為娶了李清照,可以抬高自己的身價,可以霸占她手中的稀世珍寶,發(fā)大財,買高官。哪知將她娶到家,她手里根本沒有當年池陽人說的那么多古董珍寶,她手中僅存的一點珍品,還死死抓住不讓他沾邊,時不時還遭她冷嘲熱諷。再說李清照當年最怎么才貌出眾,名聞朝野,這時已是年近半百的病老婆子了。他當年傾慕之情,也已蕩然無存,更不用說甜蜜的夫妻生活和情感了。于是,這個生性粗野的匪人張汝舟,就撕下了一切偽裝,竟采取強硬手段,拳腳相加,毒打重病在身的李清照,欲至她于死地,謀奪她劫后余剩的古器書畫。
一向清高氣傲的李清照,怎受得了這般的凌辱、摧殘!她在《投綦啟》中,作了血淚的控訴:
視聽才分,實難共處;忍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才。身既懷臭之可嫌,惟求脫去;彼素抱璧之前往,決欲殺之。遂肆侵凌,日加毆擊。可念劉伶之肋,難勝石勒之拳。局天叩地,敢效談娘之善訴;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
李清照痛心疾首地訴說道:我為自己竟然將晚年之身,許配給這樣一個市儈掮客,自己貞潔之身,已被張汝舟這個臭惡之人玷污,萬分后悔,萬分懊傷,痛不欲生。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擺脫這個卑鄙小人,離開這個兇殘惡棍!氨怂乇ц抵巴,其典出“(衛(wèi)莊公)既入焉,而示之璧,曰:‘活我,吾與汝璧。 ’己氏曰:‘殺汝,璧其焉往? ’遂殺之,而取其璧。 ” (《左傳魯哀公十八年》)意為這個軍中小吏張汝舟,正是想用這種法子來殺人奪寶。 “遂肆侵凌,日加毆擊”。李清照以西晉“竹林七賢”之一的文弱書生劉伶自比,怎受得住蠻漢“石勒”老拳的毒打呢。自己再怎么擔驚受怕小心翼翼,也怎么敢像南北朝時期樂舞中的“踏搖娘”那樣訴苦叫冤呀。況且我從來也沒有與這種腥臭污穢之人同流合污之心!
可是,在古代女子要提出與丈夫離婚是大逆不道之事,朝廷法典上是決不允許的。除非男方主動休書,或是男方另有重罪在身,女子方可提出離異。面對這樣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王法”,李清照陷入無限痛苦之中,病情越發(fā)加重。小弟李迒也因自己的懦弱上當受騙,使病中老姐姐陷入火坑,遭此惡運,自責不已。他心想這個張汝舟,既是朝廷命官,怎么這等卑劣?他是朝廷的敕局刪定官,朝中幾乎所有一定資歷和品級官員的任命告身,都要經(jīng)過他這里審核備案的。這時他想起了利用敕局刪定官之權,查一查這個張汝舟究竟是個什么貨色?立即查閱了他當初任官時的檔案。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很快就發(fā)現(xiàn)這個軍中小吏張汝舟的底細。他根本不是那個為官清廉的明州知州張汝舟,而是一個犯有嚴重舞弊罪行、劣跡斑斑的無賴匪人。
李迒查得了張汝舟舞弊罪證,立即告訴了姐姐李清照。李清照立即狀告張汝舟舞弊之罪,并訴訟要求離異。
可是,根據(jù)大宋刑法《新詳定刑統(tǒng)斗訟律》規(guī)定,妻子狀告丈夫,屬“告周親,以下罪。 ”“雖得實,徒二年。 ”就是說,即使所告丈夫的罪行屬實,妻子也要因“地告天”的犯上行為,受坐牢兩年的懲罰。面對這樣嚴酷的刑罰,李清照寧可身受牢獄之災,也要狀告張汝舟,與他一刀兩斷?梢娝臎Q心,何等的堅決。這就是敢作敢為的李清照。她這一“地告天”的罪,幸得姑表兄、官居三品的翰林學士綦崈禮出面營救,竟然得到高宗皇帝親自過問這個案子,下詔:將張汝舟除名,流放到柳州編管。因此,李清照只在訴訟開始時,作為“嫌疑人”在獄中被關了九天,就宣布無罪釋放,并解除了與張汝舟的婚姻關系。
李清照晚年再嫁、百日離異之事,在古代也是一件驚世駭俗之舉!這事發(fā)生在李清照這樣一位才華出眾、性情清高、譽為“婉約詞宗”的杰出女詞人身上,蜚聞傳言,掀起千年余波,就不足為奇了。
經(jīng)歷過這次的打擊,李清照的心思徹底的改變了。
她借助打馬博戲來打發(fā)無聊寂寞時光……
她開始飲酒……
她開始向皇帝嬪妃大頌功德……
在此之前,她滴酒不沾,對統(tǒng)治者也是充滿了不滿。一首《夏日絕句》把她的鄙夷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此刻經(jīng)歷過喪夫,奔逃,下獄,被辱。丟掉了愛人,丟掉了家國,丟掉了尊嚴,她還剩下了什么呢?
青燈黃卷,挽袖流淚。窗外秋雨綿綿,屋內(nèi)潮濕凄冷。身處南國,卻體會不到風景之美。寒意入骨,想起的只有故國故人。
或許是一個窗外斜陽若影的黃昏,李清照臥在窗外,看著那一縷斜陽,往事如煙,此刻浮上心頭。屋內(nèi)箜篌依舊,這位絕代佳人,卻緩緩地閉上了眼睛。
讓我們再讀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不禁潸然淚下:
聲聲慢·尋尋覓覓
作者: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當李清照四十四歲以后隨著國家的破亡沉重的打擊接踵而至。先是金兵入侵,汴京陷落,李清照也加入了逃難流亡的人群中。兩年后,丈夫又突然病故。戰(zhàn)亂中,夫妻從前苦心收藏的金石書畫等大批藝術珍品也喪失殆盡。李清照失去了依靠和寄托,膝下又無子女,從此過著孤苦伶仃、無依無靠、顛沛流離的生活,在亂離和貧困中度過了凄涼悲慘的晚年之后,悄然離世。
(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
李清照是宋代非常有名的女詞人,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有書君就非常地喜歡這位女詞人。
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之家,自小就受家人熏陶,這也難怪她文學這么好了。李清照的少女時代倒是過的無憂無慮,后來嫁給了太學生趙明誠,兩個人是琴瑟和鳴,況且兩個人都有金石古籍的愛好,日子過得也算是很美好。
可是這一切的美好隨著趙明城的去世也消失了,李清照的晚年生活也陷入了凄慘之中,F(xiàn)在就隨有書君一起走進李清照凄慘的晚年。
一、 趙明誠去世,李清照的晚年起初是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趙明誠去世時,也正值靖康之變,金人大舉向中原入侵,北宋朝廷瓦解了。
趙明誠去世了,就剩下李清照自己了。她為了保護和趙明誠一起收藏的藏品,就投奔了自己在朝廷敕令局做刪定官的弟弟李迒。
所以她就和他的弟弟一起追隨著宋高宗,開始了南下的逃亡。
雖然這一路上是跟著弟弟,有弟弟的照顧。但是弟弟也有自己的家人,也還要上班,她的弟弟最主要照顧的人是宋高宗。
而此時李清照已經(jīng)近五十歲了,實際上她基本上都是自己照顧著自己,她不但要帶著很多的家用物件,還要帶著一大堆的文物。
關鍵是宋高宗的路線是一會兒走海路,海路走完了又轉(zhuǎn)陸路。而陸路走不通了,又走海路。李清照此時也是跟著宋高宗的路線,陸路、海路的來回的變幻。
這樣的路程對于李清照來說其實是很艱難的。
尤其是在古代交通工具不發(fā)達的情況下,為了能趕上宋高宗的隊伍,李清照把衣物、被褥全都扔了,不要了。但是有一樣東西她沒有扔,那就是視它為生命的文物。
李清照就這樣深一腳淺一腳地帶著她的文物,歷經(jīng)了一年多的逃亡生活。這一路逃下來,可真是非常地艱辛,真是很不容易。
二、 李清照在晚年走入了一個錯誤的婚姻,遭受了牢獄之災
這一路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給予李清照的無情的折磨,李清照此時有點堅持不住了,她感覺自己好孤獨無助。
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走入了李清照的生活,他就是張汝舟。張汝舟早就惦念上李清照的那些寶貝了,所以他對李清照是極為地照顧。
李清照因為流浪的困苦和無助,也很想找個依靠,正好張汝舟向她百般示好,所以李清照就嫁給了張汝舟。
可是誰想到,在李清照和張汝舟婚后,張汝舟發(fā)現(xiàn)李清照并沒有多少財物,這時他邪惡的嘴臉就暴露了出來。
李清照結(jié)婚后,發(fā)現(xiàn)上當了。她發(fā)現(xiàn)張汝舟這個人,不但是學識修養(yǎng)方面不能和趙明誠比,而且個人道德品行敗壞,跟 這樣的人相處,她真是太傷心絕望了。
李清照在給綦崇禮的信中說道,我跟張汝舟根本就是兩類人,處不到一塊。我真是后悔自己的晚年,把自己的清白之身許配給這么一個骯臟低劣的市儈。我真是再也不愿意和他相處了,我再不離開他,他老盯著我的寶貝文物,哪天非殺了我不可。
這就是李清照婚后的狀態(tài),張汝舟為了要文物的監(jiān)護權,每天對李清照是拳打腳踢。甚至上升到了以性命相逼。李清照每天看到他那副嘴臉也是惡心至極,但是逃脫不了,還是要受張汝舟的家暴。
而就在這個時候,李清照發(fā)現(xiàn)張汝舟營私舞弊、虛報舉數(shù)騙取官職。所以李清照想都沒想,就去報官告發(fā)了他,并且還要求和他離婚。
經(jīng)過官府的調(diào)查,張汝舟確實有這些行為,所以張汝舟被除名流放到了柳州。而李清照雖然被允許與張汝舟離婚,但是根據(jù)宋代法律規(guī)定,妻子告丈夫是要判處3年徒刑的。就這樣李清照又陷入了牢獄之災。
沒有辦法,這是大宋的律法,李清照在離婚后就又住進了監(jiān)獄,開始了獄中的凄苦生活。
一個一身清高的女詞人,在晚年遇人不殊,又遭遇了牢獄之災。這一系列事情的發(fā)生,對于李清照來說,實在是打擊不小,李清照的晚年也確實是可悲。
三、 李清照的晚年是孤孤單單一人度過的
李清照出獄后,就獨自搬到一個小院落去生活了。她每天就靠著對趙明誠的思念和對國家的擔憂來度日子。
她身邊有幾個關系不錯的好友倒是經(jīng)常來找她出去劃船游玩,或者說話聊天。但是李清照全都拒絕了,她很少應他們的邀。
李清照是清高的,她當時覺得自己的容顏已不在,所以無法示人。
同時,她也不想出門,覺得自己已經(jīng)無法融入他們了。所以她就經(jīng)常獨自一個人,靠著窗戶聽著外面人的歡聲笑語,回憶著趙明誠和她的幸福時光來過活。
她有時為了派遣寂寞,也會獨自一人去泛舟。但是看遍了景色,卻依然愁容慘淡,消解不了她滿心的愁緒。
所以李清照的晚年是孤獨的。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幸福的,從她的清新的小詞中我們可以看到,那個無憂無慮的少女。但是隨著國家的破裂,丈夫趙明誠的病逝,李清照的不幸就接踵而來了。
國家不幸,詩家幸,李清照的才氣是不容置疑的,可惜的是晚年卻有一個如此荒涼的結(jié)局。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周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復: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就是,一句詩:“沉醉不知歸路”,一個詞:“凄涼迷茫”,一件事:“慘遭家暴”,一次災難:“九日牢獄”。最終的結(jié)局就成了“人比黃花瘦”。
但真正令她感到迷茫寒冷的并非丈夫趙明誠的病死,也非“靖康之恥”,而是聽到一聲童言無忌之語。
1084年,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精通經(jīng)史,長于散文,母親王氏知書能文。從小飽受文化熏陶的她,更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18歲那年,李清照嫁給太學生趙明誠,生活優(yōu)越,夫妻恩愛。因此,其詞作多以女子的閨閣情懷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為主。如:“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等詩句。
23歲那年,全家移居青州。
43歲那年,丈夫曾任江寧知府,但在金兵攻破青州時,因臨陣脫逃,丟官去職。之后,李清照便與丈夫途經(jīng)烏江,南渡江寧避難。面對金國入侵,又不滿丈夫的懦弱性格,她情不自禁吟出“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等留傳后世的愛國詩篇。自此,丈夫深感羞愧,郁郁寡歡。若其所嫁之人,是位愛國英雄,二人定然可以名垂青史,書寫傳奇。
45歲那年,丈夫在建康病世。由于建康是她隨丈夫的避難之地,所以平日很少有親朋前來走訪。同時,她又無兒無女,只能獨守小院,孤影清燈,黯淡度日。
一天,冷落的門庭來了一位老友,并帶著年幼的女兒。當她看到這個小女孩聰明伶俐,便甚是喜愛,隨心生“授徒”之念。于是,她高興地拉著小女孩的手說:“你現(xiàn)在正是學習的年齡,不如當我的學生吧,我會把畢生才學全部傳授給你,將來也好為國家出力!
但是,不知是其大人平日教導,還是周圍環(huán)境感染,小女孩竟然來了一句:“才藻非女子事也。”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女子無才便是德。”驚得李清照半天不知說什么才好,也深深地傷害到了她那顆清高的愛國之心。那個年代,女子的才華除了在教育子女方面能夠起到一點作用外,基本上沒有什么用途。如果生在現(xiàn)今,也許會掀起一場文壇風云。
當日,李清照對于人生,對于理想,對于追求,感到既迷茫又心寒,因此寫出了那首膾炙人口的《聲聲慢》,將那種無奈迷茫,凄愴沉郁的心情表達了出來。之后,她便懷著凄涼、孤獨、迷茫的心情,聊以度日,又經(jīng)三年秋葉黃。
48歲那年,進士出身的張汝舟,通過納聘將李清照娶到了家中。開始,李清照以為張汝舟是真心喜歡她的才華才娶她的。李清照后來才發(fā)現(xiàn),張汝舟的真實目的竟然是為了貪圖前夫留下的十五箱藏品和書籍(珍貴文物)。
結(jié)婚不久,張汝舟見自己的圖謀已被識破,隨之露出了狼子的“獠牙”,并對李清照大打出手。
雖然,沒有史料記載李清照的長相,她的作品也成了婉約詞派的代表,但能寫出“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等愛國豪情詩篇的女子,性格何其剛烈,又豈會任人擺布。因此,后世稱她為:既有巾幗之淑賢,更兼須眉之剛毅;既有常人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愛國情懷。
一怒之下,李清照將第二任丈夫告上了大堂。但是,宋朝的法律規(guī)定,妻子告丈夫,自己則須接受兩年的牢獄生活。然而,性格剛烈的李清照毅然不懼。最終,她只被監(jiān)禁了九天。出來后,她向朝廷上呈了一紙休書,竟然將時任官右承務郎、監(jiān)諸軍審計司官吏的丈夫張汝舟休了。古代常有男子休妻,而罕見妻子休夫,豈不令人驚嘆。
從此后,李清照就一直以凄涼孤獨為陪,四處漂泊為生,結(jié)果就是“人比黃花瘦”。朱彧說她:“流落以死,天獨厚其才而嗇其遇,惜哉!;《碧雞漫志》說她:“趙死,再嫁某氏,訟而離之,晚節(jié)流蕩無歸。”;《郡齋讀書志》說她:“然無檢操,晚節(jié)流落江湖間以卒。”
最終,在1155年5月12日,李清照死于漂泊途中,結(jié)束了她那傳奇坎坷的一生。但她卻開創(chuàng)了女作家愛國主義創(chuàng)作的先河,成為后世女性愛國的精神典范,因此備受世人稱贊。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提到李清照,我們腦海里浮現(xiàn)的大概會是一個清瘦嬌弱、氣質(zhì)清冷的婉約派才女的樣子。李清照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千古第一才女”,自幼家庭條件優(yōu)渥,出生于書香門第之中,她父親李格非的藏書數(shù)量龐大,李清照從小便受到了父親的耳濡目染,就此打下了良好的文學基礎,年紀輕輕便成了當時著名的才女。到了適婚年齡的李清照,家中更是為她尋覓了一位與她門當戶對、志趣相投的夫君——趙明誠,婚后二人的生活也甚是甜蜜。然而造化弄人,前半生幸福甜蜜衣食無憂的李清照,到晚年時期的生活竟是十分的凄慘孤獨,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接下來就請聽筆者娓娓道來。
靖康二年(1127),“靖康之變”在這一年爆發(fā),而李清照的生活也從這一年開始產(chǎn)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動亂,當時的大宋山河已然是搖搖欲墜,于是李清照平靜的生活就此被打破,她與丈夫趙明誠便不得已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在路上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日子確實苦了自幼在優(yōu)渥條件中長大的李清照,但有丈夫相互扶持陪伴在身旁,這樣的顛沛也算不那么凄慘。然而誰曾想,建炎三年(1129),趙明誠在途中不幸感染重疾,沒過多久便去世了。趙明誠的離世令李清照十分的悲痛,寫下了“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來祭奠丈夫趙明誠。
安排完趙明誠身后事的李清照,由于悲痛和操勞也病倒了。但此時的李清照告訴自己不能倒下,因為她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沒有完成:將自己和趙明誠一起收藏的書籍文物等進獻給朝堂。于是李清照又忍下悲痛,重新出發(fā),一個人帶著這些珍貴的文物藏書去追隨國君的蹤跡。起初,生活情況十分窘迫的李清照選擇了去洪州投奔趙明誠妹婿李擢權兵部侍郎,而后洪州被攻打,李清照又只能倉皇而逃去找了自己時任敕局刪定官的弟弟李迒。
此后,李清照便一路循著宋高宗的足跡,開始了南下的逃亡之旅。然而,宋高宗一行人所走的路線總是飄忽不定,這可難倒了帶著一大堆書籍文物的李清照,幾經(jīng)流轉(zhuǎn),李清照不僅沒有見到宋高宗的人,還在路途中弄丟折損了部分文物書籍。
紹興二年(1132),李清照到達杭州。此時的李清照已經(jīng)憔悴得不成樣子了,丈夫離世的悲痛、圖書文物的折損以及逃亡生活的孤寂無依都一直在帶給李清照身心上的雙重折磨。而在這個時候,張汝舟出現(xiàn)了,張汝舟給了她一種久違的依靠感,沒過多久,李清照便嫁給了張汝舟。
但是現(xiàn)實往往過于殘酷,婚后李清照才發(fā)現(xiàn)張汝舟其實只是覬覦自己所攜帶的這些珍貴的文物書籍,當張汝舟發(fā)現(xiàn)其實此時李清照所擁有的文物書籍早已所剩無幾時,張汝舟大失所望,對李清照的態(tài)度更是日益惡劣,輕則是侮辱謾罵,嚴重時還會對李清照拳腳相向。面對張汝舟的野蠻行徑,李清照自然是難以容忍。在收集到張汝舟營私舞弊、虛報舉數(shù)騙取官職的證據(jù)后,李清照便報官告發(fā)了張汝舟,并要求離婚。雖然李清照就此脫離了張汝舟,但是由于告發(fā)自己的丈夫,按照宋代律法,李清照應當被判處3年徒刑,后經(jīng)翰林學士綦崇禮等親友的大力營救,關押9日之后便獲釋。
經(jīng)歷了喪夫之痛、顛沛流離之苦和婚姻失敗之哀的李清照,出獄以后便將自己從個人痛苦中解脫出來,把眼光放到了關注國事上,寫了許多與時事政局相關的詩詞。紹興二十五年(1155),李清照懷著對故人故土的思念在悲涼中去世,享年73歲。李清照這一生,前半生安穩(wěn)幸福,后半生顛沛流離嘗盡親人離散、離開故鄉(xiāng)的悲痛困苦,挫折和苦難讓她變得憔悴不堪,但同時也錘煉了她,在她晚年的創(chuàng)作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聲聲慢·尋尋覓覓》,是宋代才女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是李清照晚年凄涼生活的真實寫照。全詞通過描寫殘秋之見、聞、感、悟,抒發(fā)了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而產(chǎn)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具有鮮明的悲劇色彩。表現(xiàn)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動蕩不安的心境。全詞一字一淚,風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極富藝術感染力。
喜愛和熟知李清照的人們都會為她扼腕嘆息,其一生可謂冰火兩重天,錦食玉衣“繡幕芙蓉一笑開”的前半生,直至“凄凄慘慘戚戚”的后半生。
李清照自幼家庭條件優(yōu)厚,其父學者進士出身,其母王氏也是出自大家。十八歲成家,丈夫趙明誠是為當朝宰相之子。 因為家庭顯赫衣食無憂,李清照夫妻二人初期生活之美好,感情之和睦,可以說如童話般的美麗動人。 可老話說的好: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有不遂人意,總會遭受挫折磨難。自古才人多磨難。同時會有許多落魄的鳳凰不如雞,更會有虎落平陽被犬欺的人生之路。 時值靖康之難,李清照又遇中年喪夫。她歷盡艱辛帶著見證夫婦二人感情和心血的古籍金石四處漂泊躲避戰(zhàn)亂,獨自一人的顛沛讓這個柔弱的女子深感無助不安,此時生存成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卑鄙小人張汝舟就在這時出現(xiàn)在李清照的生命中,然而,張汝舟骨子里垂涎李清照的財產(chǎn),婚后狼子之心逐漸顯露,李清照還未享受幾天被人憐惜的日子就遭遇暴力,徹底看清了張汝舟人性的丑陋,他與自己結(jié)為夫妻不是因為愛,而是源于自己和亡夫嘔心瀝血的藏品。為了守護愛的純粹,李清照不顧封建禮法,將張汝舟上訴公堂,才得以與張汝舟離婚,之后散盡財產(chǎn)方被好友多方奔走解救出來,這才免遭宋代法規(guī)的牢獄之苦。
前半生是夭折的美滿婚姻和幸福生活,后半生是顛簸游離并傷痕累累的騙局婚姻。李清照的心滿是傷痕,不愿再入世俗,后半生她獨守著自己的孤寂,或許是那骨子里文人的清高與信仰在支撐著她頑強的在那個艱難的環(huán)境里生存。 千年后的今天,我們再次吟唱著她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感受到這是何等深入骨髓的孤苦和伶仃,這般凄和慘,怎一個愁字了得!
謝邀!文如其人,李清照的晚期代表作《聲聲慢》是她晚年凄慘人生的最好寫照!
《一代才女李清照》:...,。靖康之變后,李清照與趙明誠沿長江往江西方向遷徒。當?shù)竭_烏江鎮(zhèn)時,李清照知這是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不免悲嘆,寫下了名垂千古的詩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趙明誠死后,朝廷傳出趙明誠曾接受了一把金人玉壺的謠言,使李清照大為震怒。原來,在趙明誠病重期間,友人張飛卿曾帶一把玉壺來看望他,此事不知為何被誤傳成\"通金\"。為了表明丈夫的清白,李清照決定將夫婦二人收藏的所有珍品都獻給朝廷。于是她追隨宋高宗趙構逃亡的路線南渡,途徑越州、明州,輾轉(zhuǎn)奉化、臺州,后來又從溫州返回越州。流亡途中,李清照所攜帶的文物珍品被金兵、盜賊甚至官兵盜走大半。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看到人多不易逃跑,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看到一國之主只顧保全自己的命,心中無比的失望。她最終沒能追上皇帝,進獻朝廷的愿望始終也沒有達成。紹興三年(1133)李清照還為\"韓肖胄自告奮勇前往金國看望宋徽宗,宋欽宗,并與金國商談論議和事宜。提筆寫下一首長詩稱贊韓肖冑的義舉。其中,\"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杯土\"一句最為感人肺腑。第二年,金兵南侵,宋高宗再次棄都而逃,李清照流亡到金華避難;实鄣能浫酰⒌臒o能使她心灰意冷,愁容滿面。當有人請她去溪泛舟時,她惆悵地寫下了千古傳唱的《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沒多久,李清照便完成這本傾注了一生心血的《金石錄》。此時,丈夫的心愿已了,離愁別緒涌上心頭,李清照再次吟出了那首催人淚下的《聲聲慢》,影射出了一個''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晚年。大約在李清照73歲的時候,她走完了這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
1129年,趙明誠病逝,46歲的李清照獨孤一身,顛沛流離于江浙皖贛一代。這個時間段,她留下了一部聲聲慢是她當時心情的表現(xiàn)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1132年李清照跨出躍海,跟隨朝廷,去投奔弟弟李迒,無奈還沒安穩(wěn)金兵就攻陷洪州。李清照只得逃難到紹興而此時趙明誠留給她的一大批收藏古玩卻被賊人盜走,李清照傷心欲絕只得花了大價錢贖回,最終被坑騙只贖回一部分。心灰意冷的李清照大病一場。
其實她一系列作品中就能表現(xiàn)出她無助又悲涼的心境
諸如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其實我個人覺得,凄涼這個詞用的有些過了,畢竟她算是小康偏上的生活水平,也可以說是衣食無憂。非要說凄慘,大概是因為成了寡婦,思念亡夫。外加一個弱女子不太懂社會上的兇險,被騙了好幾次,還有就是由于國難,有些所謂的顛沛流離吧。但是凄慘還是算不上的
還有一個更凄涼的改嫁懸案,說是李清照被人騙,而張汝舟號稱趙明誠的同窗對李清照百般關懷只是為了趙明誠的古董收藏。最終張得知趙明誠留下的寶貝大部分遺失便開始對李清照拳腳相加,李清照費盡千辛萬苦終于告倒張汝舟,張被罷官,而李自己因為告丈夫也鋃鐺入獄(這只是一大懸案)
謝邀。李清照,是南宋著名女詞人,她的詩詞散文都有成就,但她最擅長的是詞。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享年71歲。她和太學生趙明誠結(jié)婚后,雙方共同校勘古書,唱和詩詞,或鑒賞書畫鼎彝,生活比較美滿。靖康二年,她和趙明誠相繼避兵江南,喪失了向來珍藏的大部分金石書畫,趙明誠后病死建康。李清照轉(zhuǎn)輾漂流于杭州、趙州、金華一帶,又經(jīng)婚變,她因連遭國破、家亡、夫死的苦難,晚年,只身孤苦生活,靠給人漿洗衣服,買些字畫,維持生計,情緒消沉,凄慘無狀。
有一首詞《聲聲慢》抒寫她當時的情狀。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侯,最難將息。三盅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著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第次,怎一個、愁字了得?
該詞,明白如話,流轉(zhuǎn)如珠,抒寫詩人秋窗聽雨的愁懷。前三句,先言心頭空虛,彷佛若有所失,因而尋求安慰;次言尋求的結(jié)果,在內(nèi)心與周圍都得不到溫暖;最后說不僅空虛,而且凄慘哀傷。繼兩句寫因天氣變化,時常影響身體健康。緊接用\"三盅兩盞淡酒\",身心疲憊,酒不能卻寒,也不能遣愁,對酒無興,就連飛過的雁,聲音哀鳴,也逗人傷心,而且這雁是舊時見過的雁,引出對往事美好的記憶,徒增傷悲。
詞的下闋寫對菊也無心把玩,任它零落滿地,只身守著空窗,細雨黃昏,點滴生黑,瞬間黑暗降臨,孤身獨影,是\"愁\"上心頭,好不凄涼!
社會的動亂,是人們悲慘生活的根源,那般社會,不論才情如何高深,她如何掙扎,李清照晚年,只能在悲慘中度過余生,哀兮,嘆哉!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如意郎君趙明誠死后的詞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心情就不好。后來改嫁之后家中還沒錢,常受家暴。
一天中什么時候運動減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練啞鈴多大的孩子適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辦怎樣才能預防 孩子的羅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戀怎么辦如何有效疏導孩子 醫(yī)生婆婆稱自己專業(yè)孩子的事必須 兒子成人禮送什么禮物好呢給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萬不要離婚對于孩 小孩千萬別讓老人帶的說法正確嗎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讓孩子開口說話 這幾個方法 怎么讓孩子吃飯 教你如何讓孩子 怎么管教不聽話的孩子 家長首先 頑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導孩子 孩子性格軟弱怎么辦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辦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執(zhí)怎么辦 家長們不妨 愛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試試 養(yǎng)育優(yōu)秀的孩子具備特征,家長要 高考數(shù)學難出新天際,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費十幾萬只考了302分 媽媽覺得 甘肅作弊考生留下來的疑團,是怎 一舉奪魁!高三學生離校時,校領 高考釘子戶:26次參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車因泥石流脫線!此類 “女兒16歲,學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門的內(nèi)容,頻頻出現(xiàn)在教科 川渝地區(qū)幾所大學實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