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各路神仙,“格物致知”,格的什么“物”,致的什么“知”,請多多賜教?:“格物致知”是明代文學家王陽明《心學》中總結出來最經典的精華語句。“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明代文學家王陽明《心學》中總結出來最經典的精華語句!案裎镏轮备袷裁次?這個問題早有論述,在這里重述也可。
格什么“物”,這個“物”當然不是僅指某一物品或某一產品,如果指的是這樣的物那是很有局限的,而是物理學科里面闡述的定義上的“物”,是非常廣泛的“物”。
“格物致知”所格的“物”就是,宇宙空間形成的萬事萬物。宇宙空間就是天與地之間形成的世界,世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自然界,二是人類社會。再說通俗一點就是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發(fā)生的,變化的,發(fā)展的一切事物。所以“格物致知”就是格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物”。
“格物致知”所致的“知”,就是對事物本質發(fā)生變化的認知(良知)。事物總是在發(fā)生變化的,而且是有規(guī)律變化而變化,格就是看透事物的變化。這個變化不僅是表面變化而是本質的變化。說全面一點就是,事與事,物與物,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物等,互為發(fā)生對立,又互為統(tǒng)一的內在因素起決的變化,就是“知”物體本質變化。
王陽明發(fā)明《大學》古本宗旨,是這樣論述的“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誠意之功,格物而已矣”,同時還教導人們“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這就是格物,并可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總之,王陽明的心學經典句“格物致知”所格的“物”與所致的“知”,與“物”的行為本質形成一個整體(本體),那就是“格物致知”的上一句“知行合一”。
格:推究;致:求得。全句意思:窮究事物原理,從而得到知識。
【出處】:《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的本意是:只有在物事上能夠按照法則取舍,懂得何時"停止"追求"物事,內心才能獲得安靜,才能靜下心來考慮問題,從而獲得知識和智慧。此語中的"格"為法則、標準的意思,格物就是"遵照法則限止物事。
后來儒家學者,特別是[朱(熹)、王(陽明)理學;亦稱宋(朝)、明(朝)理學],將自已的觀點帶入"格物致知"中,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哲學理論。以他們自己的哲學觀點詮釋了"格物致知"的意義。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格物致知]的解釋: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格物致知,是中國儒家的關于認識論的一個重要理論。當然,從禮記中的論述,似乎格物致知還是一個關于道德修養(yǎng)的理論。格物致知,源于《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
好玩的國學先說一下結論,格物致知在中國哲學史上,曾經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在哲學史上,對格物致知的理解,起碼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一種是通過對萬事萬物的探究和學習,從而獲得對萬事萬物的認識,從而獲得對世界對人生的理解。通俗點說,這其實就是一個學習而不斷獲得知識的過程。這里面的格,是來的意思。就是通過對萬事萬物的探究,讓萬事萬物的理,來到自己的心中,從而獲得知識。而儒家認為,道德修養(yǎng)要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的。要先有知識,然后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第二種看法,其實與傳統(tǒng)的儒家完全不同。有一些學者認為,世界是無窮無盡的,是認識不完的。正如莊子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庇糜邢薜纳プ非鬅o限的知識,這就是很傻的行為。
另外,中國文化中的道家與佛家,與儒家的人生觀是不一樣的。儒家強調過一種加法的生活,人要努力,要奉獻,要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而道家和佛家認為,人要過一種減法的生活,要盡量減少欲望,不被外界的萬事萬物所牽絆,所迷惑。所以你看莊子說了一句話,就能很好地解釋這種減法的生活。他說,人要“物物而不物于物”,就是說你不能被物質的東西所限制,這樣才能達到人生的逍遙。
在這種思想的邏輯下 ,格物致知又有了新的內涵。這里面的格,是刪除去除拋棄的意思,就是說,只有拋棄對外物的依賴,抵制物質的欲望,才能達到致知的境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很顯然是從道家和佛家的觀點,去解釋格物致知。當然,這種觀點不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主流觀點。
對格物致知的理論進行系統(tǒng)闡發(fā)的,要算是南宋的大理學家朱熹。之所以說是理學家,是因為程頤、朱熹他們都認為,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理,那么格物的對象就是萬事萬物,格物的目的就是窮理,窮理的目的就是致知。
關于格物與致知的關系,朱熹曾經做過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朱熹說,格物就像是吃飯,而致知就像是吃飽。格物是致知的前提,致知是格物的結果。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發(fā)展下去,那么中國將會和西方文化一樣,發(fā)展出強大的科學。問題是,中國的格物致知的理論,只是強調要從萬事萬物中尋扎社會的倫理規(guī)范。也就是說,格物是為了找到社會倫理和道德修養(yǎng)的途徑。正如朱熹所說,格物是了解萬事萬物的“所當然”,而致知是了解萬事萬物的“所應然”,如果人能到全面掌握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并在這個基礎上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那么我們就能成為圣賢了。
那么問題來了。萬事萬物紛繁復雜,人怎么能夠格的完呢?朱熹在邏輯上修補了這樣的瑕疵。朱熹認為,雖然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理,但是從整體上來看,萬事萬物還存在一個共同的理,這就叫做“理一分殊”。因此,儒家的特別是朱熹的理學認為,人的知識是要不斷積累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你要不停地努力,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從個別上升到整體,從特殊上升到一般,那么就能掌握萬事萬物的規(guī)律了。
但是,心學對此卻不以為然。王陽明一開始就相信朱熹的格物致知,結果他對著竹子,格物了七天七夜,結果一無所得還病倒了。所以心學就認為,人的知識其實就存在于我們的內心,你不需要去那么努力地學習,你只要回到自己的內心,發(fā)現(xiàn)你內心的聲音,一切就能迎刃而解。這種認識論,又有點像禪宗的理論了。
理學的格物致知,強調的是漸進的努力,心學的格物致知,強調是頓悟,這就像是一個是努力的孩子,一個是天分極高的孩子,他們對知識的獲取途徑和方式不同,最終都能達到致知的境界。
格物也就是格式化事物,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把握事物運行規(guī)律。通過事物運行規(guī)律來知道事物未來的發(fā)展變化。如果你能知道事物未來的發(fā)展變化,你一旦參與其中;那么你將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格物的格,就是與事物進行零距離接觸,比如,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格斗,你一拳打過來,我伸手格開,就是格。由于引伸,格也就有了間隔和距離的意義,比如方格本中的格,就是字與字之間的界線。
格物,就是與事物的近距離零距離接觸,研究事物內外規(guī)律。從而使得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以及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古代格物致知的理論,與現(xiàn)代認識論沒有什么沖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按理來說,沿著格物致知的路徑,中國人應該也可以走進現(xiàn)代科學的殿堂之中,可是,中國人卻慢了一步,讓西方人先致了現(xiàn)代科學之知。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格物致知的學術途徑被后世儒家過分的引入到社會道德倫理的層面,而忽視了對自然科學和自然規(guī)律的探索,使得中國的學術在社會科學方面畸形壯大,而自然科學被稱為奇技淫巧,一直不被重視。最終倒致自然科學落后,以致國家全方位落后的局面。
我們可以用王陽明的例子來簡單說明一下。王陽明從小讀的是儒家經典!洞髮W》中的三綱八目,他當然是清楚明了的。因為從小抱定做圣人的遠大理想,他當然是自覺的按照儒家修身的路徑進行自我修養(yǎng)。于是,格物致知就成了他學術上的起手式。了解一點王陽明的人,都知道他“格竹子”的故事。
按照格物致知的路子。格物,就是研究事物,竹子當然是可以研究的。研究竹子,當然也可以致知的。比如竹子的形狀,特性,生長習性,以及它的功用,這一些,都不能不算是知。只是,這是自然科學知識。以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大禹來說,他之所以能成圣人,其修身之路,當然也應該從格物致知開始。他治水的經驗不就是從觀察和研究事物積累經驗開始的嗎?所以,大學中的格物,當然不排斥,或者說包括自然科學之知的?墒沁@一點,被后世儒家學者有意無意的忽略掉了。
王陽明“格竹子”幾乎把自己格出病來,以失敗而告終。王陽明為什么會失敗,原因很簡單。他格竹子的目的,不是為了自然科學之知,而是為了人間大道,為了尋找所謂的良知良能。為了這樣的目的去格竹子,自然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不可能成功了。因此,王陽明便放棄了格具體之物這樣的途徑。當他在貴州龍場悟道的時候,他的眼中心中看到的不是某一具體的物,而是紛繁復雜的人情世故這個物,再加上自己從小所學的儒家理論,二間深度混和,在內心發(fā)酵,終于產生質就,形成新的學術理論體系。這就是以致良知為核心的“心學”。、
明白了這個例子,就很容易明白,儒學從孔子手上傳下來,到《大學》《中庸》形成的時候,如果把它當成一種哲學的話,它的內涵中,既包括社會科學的內容,當然也不排斥自然科學。可是到宋明之后,儒家的知識分子實際上都成了道德家。而不是學者。包括王陽明在內,都是一樣的。因此,后世儒愛的格物,格的是是良心和道德。也正是因為這種學識和眼界上的偏頗,使的儒家在明清之后走入死胡同,失去了與時俱進的自我發(fā)展能力。在民間之后被主流意識形太所拋棄。雖然如此,儒家文化中還是許多優(yōu)秀的東西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揚。格物致知,在今天也依然不過時。用句白話說,就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
所謂格,就是推究。
格物:就是推究或研究萬事萬物的
原理或法則。
致知:是通過對事物原理法規(guī)的推究
后而得出的理性知識。
這樣,你就會對什么是“格物致知”一詞
有所認知了。
一問百答,各抒己見,談不上賜教,不噴足矣。
我先分解這個成語的每個詞,格,不同的或全部的。物,自然中萬事萬物。致,相同的。知,事物內在的本質,道理或本性。把分解連起來,應是,全部不同的事物,內在實質是相同的道理。格的是自然萬物,致的是宇宙真知。
對這個詞語的解釋,我也不是完全來源于這個詞的表面,是來于這兩個方面。第一,主要是源于我本人對宇宙自然的徹悟,外表看似五花八門的宇宙自然,其實只有我一個常恒真身。
第二,樹有根,事有因,中華文華源于盤古,從沒有圖文的神話,到伏羲的先天八卦太極圖,再至道教始祖廣成子一詩中說:吾道了然成一貫,不明一字最艱辛。后來文王的《易經》中說:出門見一人吉。老子的《道德經》中說:道之為物。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莊子的《大宗師》中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蓮花生大士的《蓮花生大士文集》中說:千萬別自我欺騙而盲目度日。王陽明的《大學問》中說:萬物即我心,我心即萬物。六祖慧能的《壇經》中說:自性化萬物,一生萬物生。
所有這些偉大的先哲們留下的學說,其大義都證明宇宙自然是一個永恒大生命化現(xiàn)的。所以,我因此認為,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所有不同的事物,其內在是相同的道理。
大王原作:
格式不一本相同,
物質自然一生命。
致于虛極物并作,
知者不言無無明。
哈哈,你這問題,恰恰問到了皮毛,所以回答就容易些:物,乃我們所見所聞的萬事萬物;知,乃我們依照各自的悟性對萬事萬物之間關系的發(fā)現(xiàn)!牵
格物致知,暫且按照傳統(tǒng)因果關系的觀點來看,核心在“格”,格物是致知的前提,知是格物的后果。
人類更為完整的認知過程,還要包括接下來的——知是格物的前提,格物是知的后果,完成這樣一個循環(huán),才算完成了整個認知過程。大部分情況下,這個過程是循環(huán)往復的。
格,是具有最偉大意義的人類認知的方法論。是有著最為深刻華夏烙印的思想武器。
簡單說一下吧:
2=1+1,是最簡單最原始最基本的格;
赤橙黃綠青藍紫,是七個格;
梁山好漢們,是108個格;
全部化學元素的元素周期表,是118個格;
界門綱目科屬種,是7個格;
………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是古希臘思想家認識物質的格;
馬克斯·普朗克的量子,是微觀世界物質粒子的格;……
區(qū)隔眼前的世界,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開始,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全過程。
《禮記·大學》上說: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大學》是儒學中最全面、最系統(tǒng)地闡述其政治理想的文獻,核心內容為三綱八目!懊鞯、親民、止于至善”是其三綱,也是儒者所要達到的理想境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達到這一理想境界的步驟和方法!案裎镏轮笔瞧鹗键c,是基礎,但《大學》對如何“格物”沒有作任何表述,對 “知”也沒有明確的界定,這為后世的理解帶來了困惑,千百年來,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成了一樁公案。
古代先賢們對“格物致知”的解釋也不盡相同。
二程訓“格”為“至”,認為“格物”就是“窮 理”,朱熹也視“格物”為“即物而窮其理”;王陽明訓“格”為“正”,認為“格物”即“正心”;王夫之認為 “格物”是“博取之象數(shù),遠證之古今,以求近乎理”,“致知”是“虛以生其明,思以窮其隱”。雖然這些解讀差異很大,但其中都有某種共性的東西。從一般意義上看,“格物致知”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種普遍存在的思維方法,應當說綜合“格物致知”特別是“格”的詞源和各種語境下的用法,大致推斷其更為一般的本義,才能得到合理的結論。
(朱熹)
按照《說文解字》的解讀,“格”的最初含義是“木長貌”,即樹高枝長之貌,后來用于指能將器物分置的木制用具,如書架上的格子、窗格、戰(zhàn)格(柵欄),引申為標準、品格、人格、!案裎铩钡谋玖x 應該是“使某種事物處于適當位置上”。這里“格”既可以做名詞,體現(xiàn)為某種器物的功能,又可以做 動詞,表示為了實現(xiàn)這種功能付出的努力。如果將“格物”與“致知”連用,則“格物致知”的本義應該是“通過使某種事物處于適當位置上,以獲得有關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性的知識”。
《中庸》篇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敝袊軐W認為萬物皆有其合宜之“位”。中國的易經八卦代表了八個方位,由八卦推出 的六十四卦蘊含古人各種典型生活情境與律則,每一事物皆與所在之“位”密切相關。由天地上下之位衍生出父子倫理之位以及君臣政治之位!案裎铩钡摹案瘛本褪菫榱送苿邮挛镞M入適當?shù)摹拔弧保?理順與周圍事物之間的關系,使其得以持續(xù)存在,通過“位”來體現(xiàn)事物的內在本性,是一個追求恰當“定位”的過程。
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知”很多是直覺的過程和結果!爸轮钡哪康氖歉F“理”與知“道”,“道”和“理”都要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性,但都不是靠邏輯推理和論證,而是通過直觀體驗,通過領悟,這種思維活動的前提是對世界的整體性和相互聯(lián)系的網絡結構的認識。
《韓非子》認為“道”是“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道”和“理”都是整體性的相互聯(lián)系的范疇。“致知”不是將認知對象從周圍環(huán)境中分離出來孤立地加以考察,而是要將認知對象同周圍事物聯(lián)系起來探討其合理性。
“格物”的價值在于使人們了解到事物能保持其內在本性的適當位置,這樣才便于揭示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本質特征和規(guī)律性,所以才能夠“致知”!案裎铩笔恰爸轮钡幕A,而“致知” 是“格物”的目的所在。
朱熹訓“格”為“至”,訓“物”為“事”,格物即是接觸事物,探求其理。格物致知的要義是即物窮理,而且窮究到極致。它有幾個方面的含義:致知必須格物、格物必須窮理、窮理必須窮盡;格物致知是一個基于格物量的積累而達到頓悟的過程。
“格物”即為“窮理”,外物是格物的重要對象。格物范圍可以無限廣大、無所不包,不論是圣賢書,人的道德實踐、道德意識,還是客觀外物,都是格物的對象。朱熹反對沉湎于草木器用之間而置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世故于不顧的做法,并非反對將草木器用作為格物對象。
王陽明說:“朱子所謂‘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即物窮理,是就事事物物求其所謂定理者也,是以吾心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與‘理’而為二矣!边@都證明了朱熹的格物對象的確是包括外物的。
格物過程包括洞察外物的性質和規(guī)律。朱熹明確指出,格物致知對事物之理不可只知表面,不知底里,應該 “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格物窮理既包括窮究事物的“然”,也包括窮究事物的“所以然”!叭弧敝甘挛锏漠斎恢畡t;“所以然”指事物當然之則的根據(jù)和原因。程朱的這種解釋也較易于為人把握,也就是“事事物物,皆有至理。一草一木,一禽 一獸,皆有理!备裎镆簿褪前迅F究事物之理作為入手處,去探求外物之性質和規(guī)律。
程朱理學主張格物的方法既包括察之念慮等內省方法,也包括向外的認知方法,而堅決反對那種單純依靠內省或完全棄用內省的做法。程朱不僅一再強調格物的途徑包括求諸文字、應接事物、索之講論、察之念慮等多種方式;也重視分析和比較方法。他把觀察、試驗、比較、類比等認知方法,都視為格物窮理的正道。朱熹甚至專門把他強調的“豁然貫通”與禪宗的“頓悟”劃清了界限。他說:“釋氏一聞千悟,一超直入之虛談,非圣門明善誠身之實務也!雹灠凑罩袊鴤鹘y(tǒng)哲學的理解,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理”。
以倫理為例,在相互聯(lián)系的社會網絡中,人們可能面臨多重社會角色下倫理抉擇, 一個人的身份可能亦父亦子、亦師亦生、亦主亦從。但在道德實踐過程中,當作為父親或兒子,作為老 師或學生,作為上司或部屬,面臨不同角度的利害沖突時,如何做才符合倫理,就是一項需要使之“合 理”的考驗“理” 與“理”之間的相合與融通都包含著直覺的作用。每種“理”之間的“相合”,既包括因果關系和規(guī)律不相矛盾,也包括根本的倫理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不相沖突,這樣才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在“窮理”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人不能“貫通”的情況,而“窮理”的過程就是消除人們理解中的內在矛盾的過程。這是一個需要長時間努力的過程,一旦找到了對象事物的“理”,能夠順暢說明事物之間各種相互關系,就有“豁然貫通”的感覺。
王陽明的“格竹”,就是這樣一個心路歷程。王陽明“格竹”,絕非單純對竹子進行觀察,而是 要“即物窮理”。他是把“竹子”放到天地萬物相互聯(lián)系的大背景上,思考竹子的意義和價值、竹子的“理”與其他事物的“理”如何貫通? 如何由“竹子”的“理”出發(fā),領會天地萬物的共通之“理”?王陽明的目標也是想由“格竹子”發(fā)展成“格萬物”以至“格心”的!案裰褡印钡氖≈皇撬枷氚l(fā)展的一個轉折點,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但卻反映了直覺思維的本質特征!案裎镏轮彼宫F(xiàn)的是包含高度直覺思維的過程,也需要從直覺思維的角度加以理解。
“格物致知”不是推理和計算,而是從人的親身感受出發(fā),是在一定情境中通過認識主體與外部環(huán)境交互作用展開的過程,并且以“突現(xiàn)”的方式獲得認識上的“貫通”。必須尋找對象事物在與周圍事物彼此聯(lián)系的網絡中的適當位置,通過調整“定位”來消除認知上的矛盾沖突,獲得對事物之間關系的合理解釋。在“格物致知”的過程中,需要同中國傳統(tǒng)思維的其他方面聯(lián)系起來考察,從相互聯(lián)系的角度確定事物的合理解釋。
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象”,是從直觀體驗角度對具體事物及其相互關系的整體認識,兼具“形象”和“象征”兩方面含義。通過比喻途徑,用人們熟悉的具體的 “象”解釋那些不熟悉的,尤其是較抽象的“象”的本質特征,叫做“取象比類”。這需要立足于人們的體驗,通過析取本體和喻體的共同特征,將對喻體的體驗轉移到對本體的本質特征的理解中去。即便不給出邏輯上的嚴格定義,也能夠通過人們自身的體驗,由此及彼趨近對象事物的本質特征。
在“格物致知”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取象比類”選取能夠說明對象事物內在本性的恰當比喻, 使其能合理解釋與周圍事物之間的關系,這樣才便于調整“定位”,使事物之間關系順暢。“格物致知”的這種功夫往往是在無意識的隱蔽狀態(tài)下展開的,人們能感受到自己在思索,在不斷選擇和變換思路,在體察困惑和消除困惑,但難以說出或寫出明晰的推理模式和過程。“格物致知”是由小到大,由近到遠,由具體到抽象,不斷揭示事物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的思路,在哲學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重要范疇,中國傳統(tǒng)哲學是在邏輯思維不發(fā)達的社會環(huán)境中發(fā)展起來的,有著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 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直覺的獨特認識,又是當代學術研究十分寶貴的思想資源。
對“格物致知”的重新解讀和研究,應當立足于當代學術研究規(guī)范重新發(fā)掘這些思想資源,這才有助于中國哲學研究深化與西方哲學的交流與對話,使中國哲學的精髓為全世界所知。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是儒學和心學對萬物的認知方法、過程和結果】
說起格物致知,不由得得說起兩位大神,第一位大神就是朱熹,第二位大神就是陽明同學。
朱熹,格物致知的代表人物。格,就是對萬物的認知,從各種方面進行認知。你能想到的,或者你暫時還想不到,通過研究也好,悟性也罷,說不定哪天又想到了,又想到了怎么辦?繼續(xù)“格”。直到那天格不動為止。
我滴個神,這那還有一個盡頭?
讀者不知道看出來沒有?是不是跟科學的發(fā)展有點異曲同工的意思?
沒錯,就是這個意思。
那么,格物就是對萬物的認知方法和認知過程。那么,結果是什么?
結果是致知。就是知道了,明白了。明白了什么?明白了萬物到底是怎么回事。
問題又來了,知道了,明白了,又能怎樣?
呵呵,沒啥用。(笑)
當然有用,懂得了萬物的道理,可以指導你的待人接物,生產生活,更好的過日子唄。
王陽明同學也是這么想的。他要成為圣人,從小就想成為圣人。于是,一天到晚,也是格來格去。
要說格物這個事兒,也是一個辛苦活,而且要有耐心和恒心,缺一不可。
后來,陽明同學格著格著,自己就覺得不對勁了。怎么不對勁了呢?
你再怎么格,不都是心里對萬物的理解嗎?那你為什么不直接格心?格心不是比格物更加的有效率?對,格心。
于是,陽明同學在格物這個事情上,與朱熹徹底分道揚鑣了。
分道揚鑣造成的結果是:陽明心學橫空出世。
陽明心學認為,只有格心,方能知行合一。
其實,無論是格物也好,格心也罷,都是認識世界不同的流派,或者叫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但是,格是前提,你得先格明白了,才能夠知行合一。
QSK
一天中什么時候運動減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練啞鈴多大的孩子適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辦怎樣才能預防 孩子的羅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戀怎么辦如何有效疏導孩子 醫(yī)生婆婆稱自己專業(yè)孩子的事必須 兒子成人禮送什么禮物好呢給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萬不要離婚對于孩 小孩千萬別讓老人帶的說法正確嗎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讓孩子開口說話 這幾個方法 怎么讓孩子吃飯 教你如何讓孩子 怎么管教不聽話的孩子 家長首先 頑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導孩子 孩子性格軟弱怎么辦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辦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執(zhí)怎么辦 家長們不妨 愛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試試 養(yǎng)育優(yōu)秀的孩子具備特征,家長要 高考數(shù)學難出新天際,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費十幾萬只考了302分 媽媽覺得 甘肅作弊考生留下來的疑團,是怎 一舉奪魁!高三學生離校時,校領 高考釘子戶:26次參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車因泥石流脫線!此類 “女兒16歲,學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門的內容,頻頻出現(xiàn)在教科 川渝地區(qū)幾所大學實力很牛!四川